新浪财经

樊纲:涨未必是大是 跌未必是大非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31日 23:33 第一财经日报

  樊纲

  从长期判断经济现象

  最近,我的一个买了基金的朋友,跟我说基金这一两个月来跌了,跌得非常厉害。我问跌了多少,他说从买进到涨得最高时涨了4.2倍,现在只剩3.8倍了。我说买了多长时间,他说一年零两个月,1元买的,现在3.8元。我说,你还要怎么样?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样的问题?现在大家都讲宏观收缩,说2008年的紧缩政策对股市有负面影响,对经济有负面影响。什么叫负面影响?如果一个经济是过热的,你让它更热,或者不管它,让它继续热下去,这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你适当调整,使它摆脱过热的状态,使它正常均衡地增长,这个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刚才我在读报纸,报纸上有一个消息,某某提出“出口增长速度放缓,拖累工业增长”,意思是放缓造成了不利影响。但你仔细想一下,现在中国经济的问题不就是出口太多吗?因为出口带来的贸易顺差太多,结果是外汇太多,流动性太多,于是出现了通货膨胀等一系列问题。那么,出口少一点不是一件好事吗?现在是防止经济从过快转向过热,如果增长速度降一点,这不是好事吗?第一,这是政策希望达到的目的;第二,这有助于经济长期稳定增长。

  所以,我们看待一个政策和经济现象,要从长期的发展角度来进行判断。现在大家谈利率、汇率,利率对股市有什么影响?一般人总觉得,一提高利率就是利空,一降低利率就是利好。但大家有没有注意过,国外比较成熟的分析师以及民众对于调整利率的看法。格林斯潘在任期间多次连续升息、降息,但市场发生的情况往往是——如果大家通过客观分析,认为应该升息,美联储却没有升,股市反倒下跌,反倒认为这是利空消息,因为大家认为这不利于实现经济的稳定和长期增长。你没有升息,你降息,如果是不利于长期稳定增长的话,降息反倒是利空。

  我们的市场目前还是不成熟的市场,我们很多分析师在国际上开一些资本市场的会议,分析师和经济学家们都是非常冷静地分析市场的风险。但是在国内的这些会议上,大家很激动,就是要涨,牛市坚决要牛市,谁说风险就围攻他。据说一个女分析师差不多给弄哭了,因为她在谈风险。其实,资本市场上不谈风险,谈什么投资呀?先冷静分析风险,然后去规避风险,在风险当中寻找机会,这是资本市场基本的逻辑,光想涨涨涨,最后是害了投资者。

  稳定增长是一件好事

  为什么要稳定增长?而且对于中小股民,稳定增长是一件好事,而不是坏事,为什么出台一定的调控政策其实是利好而不是利空?

  作为学者,我一直在谈论这类问题,特别是面临趋于过热的风险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对这个问题有清醒认识。现在不调整,不搞宏观调控,想投就投,投这个投那个,拼命上项目,所有的项目都上去了,也不进行紧缩政策,后果是什么?那就是生产能力大量过剩。经济危机的定义就是生产能力过剩的危机,都是过热之后才有危机,都过剩了,没有人用这些东西了,都不去投资了,整个需求开始萎缩,社会就要通过危机的方式清理过剩的生产能力,消灭过剩生产能力。当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就是砸机器、倒牛奶,消灭生产能力。生产能力的背后是谁?就是企业。所以经济危机也是消灭企业的过程,破产倒闭的过程。谁先破产倒闭?中小企业。全世界经济危机来的时候,首先破产的都是中小企业,因为中小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弱,银行不敢停大企业的贷款,总是先停小企业的。

  所以采取一定的措施,不形成太多的过剩生产能力,就为经济的软着陆创造了条件。软着陆,而不是飞机坠地,不是崩盘,而是逐步的滑行过程,这就是我们现在的宏观经济所处的状态。因为当时没有形成过多的过剩生产能力,所以我们后面可以通过持续的高增长,把过剩生产能力逐步使用起来。我们现在投资的增长速度扣除价格因素稳定在22%左右,连续六七个季度大概都是这个水平,没有加速增长,经济增长速度又比较快,供销两旺,企业利润率都比较好,应该说和早几年就开始的适当的调整是分不开的。今年通货膨胀高了一点,但迄今为止通货膨胀主要还是在食品范围内,还没有扩散,当然我们也要采取各种措施防止扩散。

  有人争论,宏观调控政策有没有效果?我说有效果。反过来想一想,假如过去没有实行这些政策,现在的情况会怎样?股市也是这样,你总觉得越高越好,涨到4.2倍的时候你没有任何抱怨,非常高兴;而稍微降一点,你就大叫了。但是你想一想,要是继续涨下去,不调整,股市发展会走向哪里?后果是什么?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之前就是一个大泡沫,当时股市火到什么程度,美国的报纸上面都讲,耶稣基督如果活到今天都愿意在一个公司里面当会计。但是一个大崩盘10年,10年危机,生产能力过剩,消灭了50%的过剩生产能力,然后打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了2000万人口,最后供求关系实现平衡,世界经济重新增长。

  再比如日本,股市到4万点,当时日本人什么心态?说别人泡沫会破,但我的泡沫不会破。就是越高越好,通货膨胀越高越好,房价越高越好。可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股指从4万点跌到1万点,现在15年过后还是1万多点,你愿意我们的市场是这样的市场吗?当时涨,有人一定会讲,我要是到4万点就出来,别人都跌了,我把钱都赚了。但按概率算,100个人中有99个都是最后一棒。巴菲特的优点就是在股市疯的时候会说一句话,我看不懂这个股市了,我走了,后面那几千点不要了,而且全身而退。99.9%的人都不是这种人,不然巴菲特就不会成为股神了。

  那么,你觉得股市是一直涨,最后跌下去,还是有波动好,不断有一点小调整,大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防范大风险。风范是不可能消除的,波动是不可能消除的,但是防范大的系统性的风险,可以使大家都能在里面获得一些财富,这个市场不会一趴趴几年。现在不断跌跌撞撞,不断有升有降,这个市场反而会更健康。

  所有的不平衡都隐藏着危机

  现在一说要调整和紧缩,大家有点不喜欢,但从长远来看,也许是好事,股市和楼市都是这样的。

  中国的经济还是很脆弱的,各方面的制度、条件还都不是很成熟,作为发展中国家也有很多矛盾。在这种背景下,我觉得要有一种相对比较保守的心态,我们已经是增长很快了,再保守,从11%降低到10%,还是全球最快的。我们做了一个研究,结论是中国今后还将继续高增长10到20年,但是有一个前提条件,不被各种危机所打断,不被泡沫以后的危机所打断。

  促使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都在,还是有很多空间可以释放出大量的生产力。我们之所以过去30年平均每年增长速度达到9.7%,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没有发生重大的经济危机、重大的经济波动。这一点,全世界的经济学家还是公认的,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基本是正确的,是起作用的。前两天我到美国开会,见到萨默斯,他是美国原来的财政部副部长,他在台上发言,有人问他对中国宏观经济有什么建议,他说我怎么可以提建议呢?人家是10%的增长,我们是2%、3%的增长,还有次按危机,有什么资格跟人家提建议?

  那么,我们自身需要特别警惕什么样的危机?我们的增长有可能被什么样的危机所阻挠呢?一个发展中国家的转型经济,风险还是很多的。就目前来看,我认为特别要警惕两方面的问题。第一,我们每天在讲的资产市场的泡沫问题。即使没有流动性过剩,我们自己拿点钱也可能会搞出一些泡沫来。第二,中国经济已经融入全球市场,我们的外贸顺差占GDP10%,外汇储备达到了这么大的规模,美元一贬值,我们钱就会发生问题,世界经济就会出现大的波动。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现在不仅要追求内部的平衡,也需要追求外部的平衡,所有的不平衡都是隐藏着各种危机的。

  2008年的形势

  最后我再讲一个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就是国际经济2008年的变化可能对中国有什么影响?特别是现在由于次按危机导致的信贷萎缩,可能对中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第一,从近期来看,我认为没有大的影响。中国经济主要还是靠自己内部的需求,我们的银行买次按的也没有多少,损失不大。现在全世界信贷萎缩,大家都不贷款了,这对中国影响也不是很大,我们企业在国外贷款比较少,近期直接的影响不大。

  第二,从短中期来看就比较复杂了。一个是资金渠道,这反倒可能会导致我们流动性更加过剩,美联储在降息,美元加速贬值,这就导致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更大,对人民币升值投资的预期更大,就可能导致更多的热钱、更多的外汇资本流入中国,加大我们外汇储备增长。外汇储备不光是外贸这一项,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外资的进入。另外,最近几十年的历史都证明,当发达国家金融市场出现波动的时候,更多的国际资本会流向新兴市场国家,美国市场不好了,欧洲市场不好了,现在大家看哪里挣钱,基金经理就开始转向这个地方了,中国现在就非常火。所以,当世界发生信贷萎缩的时候,我们是更加流动性过剩。

  另一个渠道就是贸易渠道。通常讲美国经济增长速度降低1个百分点,我们对美国的出口会降低5到6个百分点。但现在有两方面的情况在发生变化。一是我们的出口当中,对于亚太区域内的贸易和出口的比重在加大,对周边市场的依赖、对新兴市场国家的依赖在加大,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在减少。我们出口仍然会有所增长,美国进口的下降对我们的影响可能不会像过去那么大。第二是通过这一轮美元的快速贬值,使得人民币跟欧元的关系又是贬值,客观上导致我们对欧元区的出口在增加。所以,美国经济不振对我们有影响,但站在全球角度加总的话,总的影响不是很大。如果我们宏观政策得当,中国经济仍然是稳定、增长的年头,我们的企业仍有巨大的增长空间,老百姓的财富仍然会不断增长。

  (本文系本报记者根据樊纲教授2007年12月15日在本报主办的论坛上的演讲整理而成,未经作者本人审阅,标题系本报所加)

    欢迎订阅《第一财经日报》!
    订阅电话:010-58685866(北京),021-52132511(上海),020-83731031(广州)
    各地邮局订阅电话:11185 邮发代号:3-21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