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与印度:我们都在同一条船上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30日 15:59 中国经营报
中国与印度,在兰密施眼中是“Chindia”——它象征着中印两国的经历和命运相关性,而在高盛公司的报告中却是“BRICS”——中国、印度有同样的高速发展特征,但却是两个分立的经济体。它们各自的发展前景因此也引来世界各大预测机构的频繁揣测。 早在2004年,美国华人学者黄亚声和印度学者TarunKhanna2004年就开其端倪,在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发文《印度可以赶上中国吗?》,对中印两国的发展模式及潜力展开比较,试图以此预测究竟是中国龙,还是印度象将拥有更美好的未来。这篇文章由此挑起了一场对中印发展道路的国际性省思。翻开欧美国家的主流报纸,将中印两国放到一起进行比较和预测的文章,近几年来俯拾皆是,而又有多少国际性会议,也是围绕这个主题而展开。中印比较不知不觉之间已成一门显学。最近的一个研究和预言则来自欧洲最大的管理及信息技术咨询公司凯捷,它在今年9月发布的一份报告称:“在未来3到5年印度将挑战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地位”。 不能说这种比较和预测完全没有意义,然而,却又不必太把它们当真。谁能在40年前,知道中印会有现在看到的非凡经济表现呢?谁也无法准确预见在40年甚至20年10年后,这个世界包括中印在内会变成什么样子。 当然,从近期来看,中国相比印度也许会发展得更好。在充分利用劳动力优势和世界资本与技术,修建铁路、公路、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以及国内储蓄水平、税收和劳动力管理、政府办事效率和经济与社会开放程度等方面,中国都做得比印度要好得多。中国制造业的成长有其很大的独特性,却又符合一个工业化国家从起步到成长的惯常逻辑,不像印度的软件业虽然惹人注目,但实际上只惠及少数人,并无助于全面提升产业和社会发展水平。在凯捷公司不久前公布它的调查报告后,跟中国做了26年生意的印度商人迪帕克·阿罗·拉却说:“印度制造业要在5年内挑战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把中国的产品都写上印度制造。” 然而,在不久的将来,印度赶上中国的可能性又是存在的。印度在IT和医药行业有着明显的人力资源优势,工程师数量比中国多且受到公认;印度的土地和劳动力也比中国便宜,这对发展制造业是个有利条件;印度还有发育完善的私人企业、较为成熟的法律制度和稳定的民主政治,在产权保障、金融市场、私有企业的融资能力以及公司治理上也强于中国。更重要的是,从长远来看,印度比中国有人口优势。印度是一个年轻的国家,15岁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32%,中国只占21%;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印度占8%,而中国占11%。按照现在两国的人口状况,到2015年,中国人口将有2/3超过50岁,而印度人口60%不到30岁。人口老龄化将可能拖累中国经济增长,而数量众多、并且相对年轻的印度人口如果获得良好的培训,将给印度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可观的人口红利。 中国与印度应该永远这样和平竞争下去,而又要对它加以控制,使之不演变成零和博弈。如果那样,将是这两个国家的不幸,而其他国家则坐收渔利。两个国家都还是发展中国家,还面临大量国内问题。2003年,时任印度国防部长的乔治·费尔南德斯访问中国,他请中国政府总理温家宝列出经济领域的主要问题。温家宝的答案是失业、地区发展差距和农民的相对贫困。费尔南德斯若有所悟:“我们都在同一条船上。” 中印两国都还在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商业社会的变迁过程中,无谓的比较和恶性的竞争只会带来两败俱伤。这两个国家,一个被称作“世界工厂”,另一个则被称作“世界的办公室”,但谁都没有满足。中国在致力于提升科技和产业水平,希望成为世界新的研发中心,印度则开始向制造业进军,在保持现有优势的同时,还要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当两个国家都面向整个世界来谋求发展时,合作的空间总是永远大于相互挤压的必要性。 1945年,尼赫鲁到旅印中国学者谭云山主持的国际大学中国学院出席“中印学会”第五次年会时说:“一个统一强大的中国和一个统一强大的印度应该靠拢。它们之间的和睦与友谊不但对它们本身有利,而且会有利于广大的世界。”这句话今天更值得反复宣扬。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