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中国农业和农民应该走出去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30日 05:24 东方早报

  

中国农业和农民应该走出去

早报评论  专栏作者  梅新育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世界性粮食市场危机是一个契机,为我国农业“走出去”创造了机会和条件

  当前,全世界正在经历多年未见的粮食市场动荡。在国际市场上,去年世界粮食减产1.6%,粮食需求则增长1%,导致国际市场大米、小麦玉米等粮食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从2005年12月到2007年12月,海外主要粮食交易市场大米价格从250.09美元/吨上涨到343.00美元/吨,小麦价格从116.74美元/吨上涨到350.22美元/吨,玉米价格从79.67美元/吨上涨到172.08美元/吨。

  粮价上涨压力之大,不仅在摩洛哥、塞内加尔、毛里塔尼亚之类发展中国家引起了社会紧张和政治动荡,甚至在富裕的意大利,消费者也在9月13日发起了全国性的游行示威,抗议意大利面涨价。在国内,食品类价格的大幅上扬堪称今年中国通货膨胀的“罪魁祸首”,令中国中低收入阶层倍感压力沉重,以至于重庆家乐福沙坪坝店的限时抢购特价促销桶装油活动最终演变成为3人死亡、31人受伤的严重踩踏事故。

  为了缓解供求矛盾,减轻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国家已经和即将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取消84种粮食产品出口退税等。这些措施十分有必要,但还不够,最大的问题在于,这些措施过多地着眼于国内供给,而没有对国外供给给予足够注意;仅仅将粮食市场动荡视为必须大力应对的挑战,却没有反过来看到这也可能成为我们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契机。

  在这个全球化的世界上,我们应当牢记,帮助别国提高粮食产量就等于间接增加本国粮食供给。在20年来首次出现连续4年增产的条件下,我国为什么会出现粮食价格上涨一马当先的局面?部分原因是国际市场价格高涨吸引我国粮食出口激增。国际市场粮价为何高涨?因为产量不足。那么,作为一个拥有较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大量劳动力可供输出的国家,我们如果能够通过海外农业开发为其他国家、特别是缺粮国家增加粮食生产和出口贡献一臂之力,不就是两国双赢乃至造福全人类之举吗?

  以非洲为例。不少非洲国家农业生产条件优越,但粮食不能自给,如安哥拉2001年粮食缺口57%以上。中非农业合作历史较长,中国农业专家在非洲享有良好声誉,农牧业和食品又是安哥拉、赞比亚、莫桑比克等众多非洲国家政府强调的外国投资头号优先领域,与这些国家的农业合作发展潜力较大。笔者前几年做研究项目时曾经计算过,在安哥拉,按照气候与安哥拉相近的中赞友谊农场的粮食作物单产水平,一年两季,每公顷生产15吨粮食,只需9万公顷耕地就可以解决安哥拉的粮食问题,而安哥拉有300万公顷可耕地。其实,何止非洲,东南亚、俄罗斯、中亚、巴西、阿根廷,都是我国推动海外农业开发的潜在合作伙伴。

  世界性粮食市场危机是一个契机,正是在粮食危机的压力下,东道国社会各界才会更加充分地认识到接受中国农业开发合作的利益,才能克服这样那样保护主义思潮和政治顾忌的阻碍,为我国农业开发者在东道国赢得市场准入创造机会和较好的条件。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