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当前中国经济运行基本态势及热点分析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9日 10:32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

  作者:李建伟

  短期内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高位平稳运行态势,中长期内我国经济会继续快速增长,2007~2020年期间GDP增长率将维持在8%~12%的高增长区间,预计2007年GDP增长率为11.3%,2008年降为10.4%,2017年将下降到7.9%左右,此后恢复上升趋势,2020年提高到9%左右。

  在经过2002~2006年的加速增长之后,2007年我国经济运行进入高位平稳增长状态,主要特征是:GDP继续快速增长,投资增长相对稳定,消费需求增速提高,出口持续快速增长、贸易顺差大幅度增加,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加大、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回落。从我国经济运行的自身发展规律与内外部环境看,短期内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高位平稳运行态势,中长期内我国经济会继续快速增长,2007~2020年期间GDP增长率将维持在8%~12%的高增长区间,预计2007年GDP增长率为11.3%,2008年降为10.4%,2017年将下降到7.9%左右,此后恢复上升趋势,2020年提高到9%左右。  

  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

  目前我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表现为经济增长进入高峰、重化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投资需求平稳增长、消费需求旺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大幅度提升和物价出现结构性上涨六个方面。 

  (一)GDP高位平稳增长,目前已接近周期性运行高峰

  我国GDP累计增长率从1993年一季度开始持续回落,到1998年上半年达到7.03%的谷底,此后恢复上升趋势,并从2002年一季度开始加速增长,到2003年一季度达到10.65%的高峰。此后再次进入相对平稳增长状态,2003年一季度到2006年一季度基本保持在10.3%左右,2006年上半年开始再次进入加速增长状态,2006年上半年到2007年上半年增长率分别为10.9%、11.1%、11.1%、11.5%,但从2007年三季度开始GDP增长率已开始出现回落,当季度增长率11.5%,比第二季度回落0.2个百分点。 

  从我国GDP增长率的中长期周期性波动情况看,2000年是最近一轮周期性波动的波谷,此后经济增长进入周期性上升阶段。根据GDP增长率周期性波动的自身规律外推,2008年将是新一轮周期波动的波峰。

  (二)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重化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三次产业的增长态势是由中国经济的结构变化所决定的。从1950年以来我国经济始终处于工业化时期、目前正处于从工业化中期向中后期过渡阶段,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核心产业,第三产业及整个经济的发展趋势与波动取决于工业的发展趋势与波动情况。与GDP增长率的周期性波动趋势相对应,近年来我国工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态势,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率从1998年三季度的8%递增到2007年前三季度的18.5%。但从月度增长率看,2007年6月份以后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已出现回落趋势,7、8、9月份增速分别只有18%、17.5%、18.9%。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本来经济及工业快速增长,是由重化工业的相对快速增长拉动的,重化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成为这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特征之一。从重化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看,1998年以来重化工业产值占比持续提高,从1998年的50.7%提高到2005年的63.5%。2006年以来重工业增加值增速也远高于轻工业增加值增速:2007年1-9月份重工业增加值增长19.6%,轻工业增加值增速只有16.1%。  

  (三)投资增速在大幅度回落后趋于平稳

  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在1993年上半年达到72%的高峰后一路下滑,到2000年一季度跌落到1.5%的谷底。此后投资增速恢复上升趋势,在2004年一季度达到47.8%的新高峰。当时为了防止经济出现类似1993年的严重“过热”现象,政府在2003年10月份以后出台了一系列力度很大的紧缩性政策措施,投资增速大幅度回落,从2004年一季度的47.8%回落到2005年一季度的25.3%,此后一直维持在26%左右,2007年前三季度增速为26.4%。从2007年3至9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基本维持在26%左右的情况看,投资出现反弹的可能性很小,仍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的周期性波动情况看,我国投资增长率仍处在周期性运行的高峰阶段,预计2008年将达到中长期波动的波峰。 

  (四)消费需求旺盛,增速不断提高

  我国国内消费增速在经过1995-1998年持续下降、1998-2000年低速增长(平均增速约为6%)和2000-2003年的稳定增长(平均增速约为10%)之后,从2004年开始不断提高。2006年3月份以后进入加速增长阶段,增速由2006年4月的13.6%提高到2007年10月份的18.1%。其中2007年1至10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达到72090亿元,同比增长16.1%,是1997年以后最高的名义增长率。从中国GDP、投资和消费增长率的内在关联看,投资增长率的波峰比GDP超前一年左右,而消费增长率的波峰要比GDP增长率波峰滞后一年左右。鉴于投资和GDP增长率可能在2008年达到波峰,目前我国消费仍处于周期性波动的扩张期,其快速增长态势将保持到2010年。  

  (五)出口快速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提高

  1990年以后我国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需求因素。2001年加入WTO以后,我国进出口贸易进入快速增长状态,进出口增速由2001年不足10%迅速提高到2003年和2004年的30%以上。2005年一季度以后进出口贸易增速均出现回落,但进口增速的回落幅度远大于出口,进口增速从2004年四季度的35.98%下降到2007年1~9月的16.1%,而出口从在2005年一季度的35.27%下降到2006年上半年的25.19%之后,基本维持在27%左右的高速增长状态,2007年前三季度增长27.1%。

  出口与消费是经济增长的两大基本需求因素。从出口与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看,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1992至2001年期间,中国出口总额与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一直维持在28%~57%之间,即这一时期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大约相当于国内消费需求的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但2002年以后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迅速提高,与国内消费的比例从2002年一季度的45%迅速提升到2007年三季度的103.3%,即从总量看,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已与国内消费需求基本持平。

  (六)物价出现结构性上涨

  目前我国物价的基本特征是CPI出现较快上涨、PPI相对平稳,物价呈结构性上涨局面。物价水平是反映经济运行状态的重要指标,经济过热时物价水平也会快速上涨,甚至出现严重通货膨胀,如1993至1994年的情况;经济衰退,因需求不足,物价水平也会下降,甚至出现通货紧缩现象,如1997~2000年的情况。在2005年1月到2007年1月期间,CPI很平稳,介于1%到2%之间。但2007年2月份以后出现较快上涨趋势,8月份已达到6.5%,9月份为6.2%,10月份为6.5%。CPI上涨主要是由于食品价格上涨引发的,按食品价格占CPI 29%的权重计算,食品价格上涨占6.5%的CPI的78.5%或5.1个百分点,扣除食品价格之外,其他消费品或服务的价格仅上涨1%左右。因此,目前价格的上涨,实际上是由食品价格、特别是肉蛋产品价格上涨引致的结构性物价上涨,不存在全面的通货膨胀趋势。

  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热点

  近年来中国宏观经济状况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好的时期,经济运行表现为高增长、低通涨,但经济持续高增长也集聚了许多问题。除资源与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瓶颈约束进一步增强外,产能过剩、贸易顺差扩大、流动性过剩与资产泡沫化以及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日渐突出,成为制约未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库存水平大幅度提高、产能过剩问题再次凸现 

  1993年经济发生过热现象后,工业企业产成品资金占用余额快速增长,在1993年第四季度和1994年第四季度分别达到了26.3%和24.4%的高水平,1993年三季度到1996年四季度平均增速高达15%。工业企业产成品资金占用的持续快速增长,显示我国总量供求格局从短缺转变为结构性过剩,而产能过剩成为1997年以后我国经济增长深度下滑的内在原因。亚洲金融危机引致的出口增速下降,对当时经济增速的深度回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本轮经济增长从2002年恢复上升后,工业企业产成品资金占用增速也不断提高,从2001年11月的2.2%提高到2004年12月的24.65%,接近1993年和1994年经济严重过热时的峰值。此后有所回落,2007年上半年增速为20.1%。产成品资金占用增速从高位回落,说明目前我国工业企业产能过剩问题日渐突出,经济增长已达到高峰,并开始进入周期性收缩阶段。一旦内外部需求回落,或发生类似亚洲金融危机或全球经济衰退的意外冲击,我国经济增长就会再次出现深度下滑。最近美国次级抵押债券出现问题,对美国经济是很不好的衰退信号,一旦引发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与经济衰退,必将波及我国经济增长,需要严密关注。  

  (二)贸易顺差持续扩大,贸易摩擦增多

  1994年之前我国进出口贸易规模较小,贸易差额也很小,1985年甚至出现过150亿美元的逆差。但1994年以后我国进出口贸易始终处于顺差状态,且顺差有不断扩大趋势:2004年以后由于出口高速增长、进口增速大幅度回落,贸易顺差大幅度增加,2004年到2006年顺差依次达到319.78亿美元、1018.78亿美元、1774.7亿美元,2007年1~10月份已达到2127亿美元,全年有可能达到2500亿美元。

  出口持续快速增长、贸易顺差增加,从需求角度看,对我国经济增长十分有利,但也由此引发了一些问题,主要是贸易摩擦大量增加以及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就贸易摩擦看,一是近年来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例明显增多,中国已成为世界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不仅发达国家、而且部分发展中国家如印尼也展开对我国部分出口产品的反倾销调查;二是入世后发达国家不遵守承诺,重新对中国纺织品出口设定配额,最近虽与欧盟达成协议,但与美国经多次协商至今未达成协议;在重新达成纺织品配额协议后,欧盟还得寸进尺,最近又对中国鞋类产品展开反倾销调查。三是针对中国出口产品的非贸易壁垒增多,最近典型的例子是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仅凭个别产品的质量问题,对中国出口产品进行全盘性否定宣传,并借机出台针对中国产品的技术壁垒措施。  

  贸易顺差增大还导致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加,目前我国外汇储备已达到14300亿美元。外汇储备大量增加,增加了央行货币政策的操作难度,使人民币汇率面临更大的升值压力。 

  (三)流动性过剩严重

  我国经济的流动性过剩主要表现为存贷差持续扩大带来资金过剩。1992年以来,我国狭义货币流动性(M0/M1)和广义货币流动性(M1/M2)一直处于下降状态,M2占GDP的比率一直提高,但近年来提升速度明显下降,已从1996~2003年期间年均6.3%降为2004~2006年的0.46%,货币市场利率(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在1997年7月~2005年2月期间维持在2.35%左右,2005年3月~2006年5月维持在1.65%左右,2006年6月至今再次提高到2.33%左右,即从货币供应和货币流动性看,我国经济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并不明显。但从金融机构存贷差看,我国经济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比较突出,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与贷款差额在1995年一季度以后持续扩大,从1995年一季度的682亿元持续增加到2007年9月份的124010.9亿元,存贷差占存款余额的比例也持续攀升,从1994年7月份的0.2%提升到2005年10月份的32.08%,此后一直维持在32%以上的高水平(2007年9月为32.4%)。

  (四)资产价格有全面泡沫化倾向,成为未来经济稳定发展的重大隐患

  流动性过剩很容易转化为资产泡沫。近两年国内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股市快速上涨,收藏品等其他资产价格也暴涨,资产价格已出现泡沫化倾向,这与存贷差大幅度扩大、资金过剩日益严重密切有关。近年来房地产价格的持续上涨与住房需求扩张、地价上涨有关,但更重要的因素是房地产开发商的垄断性暴利行为和大量社会游资的炒作,在经过连续三年的调控、住房销售面积增速没有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2007年4月份以后全国住宅价格仍不断上涨,10月份已提高到9.5%,比4月份提高了4.1个百分点。2005年以来我国股市指数也大幅度上涨, 2007年10月16日上证指数达到了6124点的历史新高,比2005年6月6日的最低点(998.23点)上涨了613.6%;股指的过快上涨主要是社会游资和居民储蓄存款在内的大批富余资金涌入股市的结果。    

  应该高度关注我国的股市和房市正在出现相互推动、交替跃升的局面。由于股市的财富效应,大大刺激和吊高了居民的购房需求。房价看涨预期又强劲推高房地产开发公司的股票价格,这样开发商就可以用较低的成本在股市上筹集巨额资金,从而不惜以高于底价数倍的高价竞相购地,结果必然推高地价和房价。而房价上涨和开发商土地储备的增加,又进一步推动房地产开发公司股票价格的上涨。近两年不仅沿海一线大城市,而且中部二线城市都出现开发商“非理性天价圈地”以及“面粉价格高于面包(即地价成本高于当期的房价)”的现象。当房价和社会最终购买力严重脱节、股价和公司的基本面严重脱节时,资产泡沫就会破灭,从而拖累实体经济,造成金融和国民经济的风险。综合分析,以股市和房市价格持续上涨为标志的资产泡沫,可能是对宏观经济稳定最大的潜在威胁,需要高度关注,严密防范。   

  (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快速扩大是近几年出现的严重问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经过1994-1997年短期的缩小之后,从1998年开始再次快速扩大,收入比从1997年的2.47扩大到2006年的3.27,按其自身发展趋势,到2020年有可能达到8。当然,受中央政策影响,2004年一季度开始,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有大幅度提高,但农村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主要是取消农业税和农产品价格上涨引致的家庭经营收入快速增长所至,取消农业税是一次性增收措施,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也难以长期持续。今年农产品、特别是猪肉、鸡蛋价格上涨幅度较大,但进一步上涨的空间很小,农村居民增收难度加大。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