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宏观调控组合拳累积效应显现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8日 01:10 财经时报
相互纠缠、旋转上升——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像极了DNA的双螺旋结构。 1月4日到6月29日,上证指数从2715点升至3820点。同一时段,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涨幅从2.2%平稳爬升到4.4%。 居民储蓄逐月从银行搬出,不单涌向股市,也一头扎进房地产市场。1月到6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涨幅,从5.3%升至7.1%。 资金流动的大潮之下,全球套利资本也在暗处游动。尽管依据不同的统计口径会得到不同的结果,但即便是取其最小值,千亿美元的数字也足够令人震惊。 上半年中,“外汇储备持续快速增长”、“流动性偏多”成为对经济形势“比较标准”的描述,“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和“流动性过剩”的担忧声被“财富效应的显现”淹没。 此时,CPI这个名词的“普及之旅”才刚刚迈出了第一步。对于“中国未来是否会发生通货膨胀”,大多数人仍然保持乐观预期。 1月15日,从9%到9.5%,存款准备金率本年度第一次上调;3月18日,利率迎来了年内第一次上调。 信贷规模却并不理会宏观调控,迅猛增长的势头丝毫不见放缓。 “火热”向“高烧”的演进引起了警惕,印花税被搬出来给股市“降温”。 这是记忆中为数不多的、效果立竿见影的政策。上证指数从5月29日的4334点应声而落,直到6月4日的3670点。 6月5日起,上证指数却又开始逐渐回升。人民币继续缓慢升值,负利率的状况还在维持,国际资本市场的热钱充满了“进入”热情,居民储蓄从银行到股市楼市的流向依然故我。小小一个印花税,无力阻挡国内资产价格进一步推高。 真正的价值是多少?谁在投资?谁在投机?谁在跟风? “只有在海潮退去之时,才知道谁在裸泳。”巴菲特说。 7月份,CPI以5.6%“跳高开盘”,“创10年新高”的新闻标题赫然出现。惊呼声还绕梁未散,8月的CPI又再接再厉地冲高至6.5%。 通货膨胀的压力扑面而来。“你可以跑不赢刘翔,但一定要跑赢CPI”。戏谑的话语背后,隐含着对通胀的担心与疑问。 就在经济学家争论不休、普通民众忐忑不安时,6.9%的11月份数据又“登台亮相”了。 下半年中,流动中的钱依然多得难以想象。 1至10月,国内贷款较2006年12月末新增3.5万亿元。到11月底,14家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个贷增量总计约8000亿元,同比增长近四倍。 全国70个大中城市的房屋销售价格同比涨幅,也从7月的7.5%升至11月的10.5%。 大批房地产富豪被造就。这一年,财富跨越40亿元门槛的54位房地产富豪,财富总额达到8366亿元,直追2007年第三季度全国国税收入。 股市也在奉献着无数传说与神话。 A股以7293亿的IPO融资额居于全球首位、全球市值第一的银行和保险公司、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6124点的上证指数历史高位、1667.39%的涨幅纪录、连拉42个涨停板…… 伴随着深沪证券公司开户数量超过1亿,居民户存款的单月下降规模在10月份达到了5062亿元的峰值。减征利息税,连水花都未见一朵。 “最后一个傻子用最高的价格买了股票,游戏就结束了。”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余永定说。 “紧缩”措施开始更加密集地出台。 12月20日,利率年内第6次上调;12月25日,存款准备金率在历经10次调整后达到14.5%。特种存款、定向央票,甚至“窗口指导”等行政手段也先后轮番上阵。 不只是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的“组合拳”包含了各个方面。临近年底,累积效应逐渐显现。一线城市的房价涨势趋于缓和,楼市上观望气氛空前浓厚,居民的储蓄意愿在11月略微回升,沪深股市也不再一路“牛气冲天”了。 本报见习记者 彭亮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