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2008年货币从紧能有多紧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6日 09:24 中国经济时报

  张东臣

  货币政策的目标是熨平经济波动,保证经济稳定增长。所以,最重要的就是审时度势,在微妙之中寻求平衡。

  在经济增长势头强劲、投资过热苗头刚出现时,就应该适时刹车;一旦经济增长势头放缓,刹车的力度就不能过大了。这就好比中医看病,对于一个身体强壮、症状为初期的病人,可施猛药强攻,使病情迅速逆转;对于一个身体虚弱、病情已较严重的病人,则只能用缓药徐图之。有时甚至还要以药先补其体力,然后才施治病之药。美国次贷风波之后的减息,就是例子。

  当前中国经济的问题是:在2004-2006年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并出现投资过热苗头时,调控的力度过小(以一年期存款为例,加息仅两次,幅度仅54个基点);2007年,增长明显偏快并出现了通胀的症状,才加大了调控力度。一年之内加息六次(一年期存款利率升162个基点),大幅降低利息税,十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至14.5%。

  中国的现实是高储蓄、人口大国、赶超经济。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禀赋,参与国际分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的增长,仍是最具效率的选择。在全球经济放缓、美次贷阴影挥之不去的背景下,在国内经济已有高位回落迹象,房地产市场拐点隐现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继续以猛药强攻已经不合时宜了。不能片面强调“负利率”,毕竟名义利率此时已经升了不少。正是由于调控晚了,增长过快了,CPI才急速上去了。这种急促上升很可能只是暂时的。随着过热带来的产能陆续释放,再加上结构不好,反而很可能因过剩而紧缩甚至萧条。国内的银行信贷过度集中于房地产行业,利率调控过度很可能会引发新的危机。

  在针对流动性进行货币调控时,不仅要搞清楚钱多的原因是什么(比如,有多少是来自外部),而且要看把钱回收进银行的利弊。从市场化的角度看,既然钱多,钱也就不值钱,把钱的价格人为提得过高往往会吃力不讨好。

  此外,人民币的升值本身也具有紧缩的效应。如果国内利率过高,流动性过剩反而不易化解,升值的压力会更大。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就好比一枝“千年老山参”,应该留着慢慢享用,急于“进补”只会好事变坏事。对中国来说,人民币长期保持强势远比迅速重估要有利得多。

  2008年,货币紧缩的重点应放在信贷规模的控制上,价格方面的紧缩空间有限。只有同时保持适当的利率水平和升值速度,才能最大限度的延长经济繁荣的周期。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