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对称调息反映央行定向调控思路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2日 06:06 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贺江兵 把央行12月20日调整存贷款利率笼统地说成加息是不甚精准的,因为,在普遍加息的同时也对活期存款基准利率5年来首次下调。央行这次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是最不对称的一次,这正反映出央行有保有压、精准调控的思路,是最艺术的一次利率调整,不过央行的如意算盘能否如意尚有待观察。 整体来看,对定期存款基准利率加息的幅度显然高于贷款。这有几层含义:降低存贷款利差,一可以抑制银行放款冲动;二可以刺激甚至是倒逼银行进行金融创新;三可以引导商业银行发展和开拓中间业务。 《华夏时报》认为,央行的这次调整利率表明,其宏观调控越来越人性化。 “仁慈”的调整 从对存款利率的调整来看,定期3个月和6个月存款利率上调幅度最大。这项举动表明了央行有可爱的一面。因为,仅仅在今年,央行已经6次调整利率,很多储户都对未来加息有预期,纷纷把长期储蓄存款变成短期存款,很多储户进行了转存,提高3、6个月存款利率就是最大程度地降低这些储户的利率损失。 央行的“仁慈”还能从贷款利率调整上看出。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的利率保持不变,体现了对自住消费者的政策性扶持,因此本次加息可以说是“加息不加负担”,而受到影响最大的只是让还处于意向购房阶段的消费者加深了心理警示。一般来说,个人房贷至少在5年以上,而5年期以上贷款不加息表明,央行已经意识到加息对个人购房者带来的利息压力。 精准的调控 如果说一刀切的调控是狂轰滥炸,那么这次调控属于卫星制导“定点清除”。 央行在大面积加息的背景下为何唯独对活期存款降息?如果看看央行最近的一次即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就能找到答案。 央行在这份报告中把“金融机构存款继续呈现活期化趋势”作为一个章节写了出来。存款活期化的主要原因是在股票和基金的财富效应之下,居民和企业多把定期存款转为活期存款准备随时“杀进”股市、基金和楼市。 存款活期化对于储户和银行来说是“双输”:对于储户来说损失了利息;对于银行来说进一步加剧了存贷款期限“错配”问题,银行风险加剧。 银行对降低活期存款利率显然是想遏制存款活期化趋势。 不过,央行加息亦不是没有考虑到商业银行利益,“护犊”心理明显。在对贷款利率调整中,加息幅度最大的是一年期贷款,而商业银行发放最多的就是一年期贷款。 一年以上五年以下贷款都是加息9个基点,五年期以上贷款未加息。一般来说,中长期贷款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和基本建设,央行不加息或少加息,是想引导商业银行减少发放中长期贷款。 由于中国经济增长是投资拉动型的,央行冀望通过减少对基建、固定资产贷款和投资,让中国经济实现“软着陆”。不过,央行的美好愿望能否实现尚有待观察。比如,降低活期存款利率,可能会把站在岸边观望股市的人赶入股海。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