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房价下降是一种误读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2日 02:04 华夏时报
本报评论员 任孟山 仿佛在一夜之间,房价出现拐点的说法突然流行于世。 什么是“拐点”呢?“拐点”意味着趋势转折,以近年来房价步步走高的趋势来讲,出现拐点应该意味着房价开始走向下降。对此似乎有人同意,某些媒体开始寻找案例来证明这种判断。比如,楼盘各种各样的打折促销已经在广州轰轰烈烈地上演;再如,上海房地产交易服务网数据显示,11月份,上海市商品住宅的成交均价出现下跌,跌幅达7个百分点。 但问题是,这样的销售案例和单个城市的数据就能够证明房价下降了吗?别的不讲,针对上述两个例证,可以非常容易地举出反例:比如,对于广州的打折促销,《楼市》杂志主编徐北婴通过长期跟踪房价发现,某些实力楼盘的价格其实是在“明降暗升”,因为有前期拼命抬价作支撑;再如,与上海房价下降相反的是,北京市房地产交易管理网项目预售价格统计显示,11月份,北京房地产市场住宅销售价格仍在上扬,以住宅销售热点区域望京为例,月初多数楼盘价格尚在16000元/平米的水平,到月底时已上涨到18000元/平米水平。 显然,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跟随地产大佬大谈房价出现拐点肯定存在问题。从现有的情况来看,房价下降只是媒体的个别调查,没有官方的统计数字佐证,即使是上海和北京的房地产交易数据,也不过是媒体采访时的取样,而不是官方的正式发布数据。官方的统计倒是有两个,但可以证明的根本不是房价出现下降。其一,国家统计局12月17日公布的11月份“国房景气指数”为106.59,比10月份上升0.85点,同比上升2.67点。这是自今年3月以来连续8个月环比攀升。其二,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司长曹长庆12月13日在接受中国政府网在线访谈时表示,11月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0.5%,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2.2%。 不难看出,官方统计数据没有显示出房价下降的趋势。对于万众瞩目的房价,本报曾经在封面做过三次报道,就像其中有专家表示的那样:“正进入调整期,但判断房价出现拐点尚早。”个别城市的个别调整,根本不能说明全局性的问题。多年不见效果的各项调控政策,突然之间对房地产市场产生了巨大能量,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以家庭为单位界定第二套房和收缩银根的做法,固然可以被解读为“压倒房地产市场的最后稻草”,但面对住房的刚性需求、面对物价上涨下银行负利率明显的状态、面对为了不让自己手中的钱贬值不得不投向房地场市场的民众、面对从来都是积极化解调控政策影响的地方政府,等等,刚刚出台的调控政策的效力,虽然在股市中对于地产股和金融股的影响有所显现,但在现实生活中的效力仍然有待观察。 在我看来,房价下降的论调,倒是可能有意无意地推动下述逻辑链条的出现:其一,有利于美化现有的调控政策,近期出台更多政策似乎不再有必要;其二,民众的心理预期发生了变化,对政府和房地产商的舆论压力会大大减少;其三,政策调控力度和民间舆论压力的双双走低,房地产商的日子当然就会好过些,因为调控政策的不可预期性会逐步减小。但其中存在的问题是,在房价局部性调整而不是全国性调整的情况下,房价下降论调中受益的不会是民众。道理很简单,房地产大佬们完全可以通过城市间的价格差来保证自己的收益。而且,有的城市房价下降,有的城市房价继续走高的不同格局,会逐渐消解原来民间舆论的统一性,从而对政策调整的要求出现意见分裂。 因此,对于房价是否下降的判定是“用事实说话”,而这个事实不能仅仅是局部性的事实,它应该在地理区域上连成一片,是一种全国性的事实。要想证明房价下降,必须出具让人信服的统计数据,而不是个别案例调查。何况,面对前期上涨幅度畸高的房价,为其出现一点点调整而欢呼雀跃显然为时太早。而且,物价上涨的状态下,民众工资并没有上涨,其相对于房子的剩余购买力不是提高而是降低了。为什么购房的观望情绪增加?有些人说民众对房价下降有心理预期,其实还有一点没有讲,因为物价上涨,民众对将来的担忧逐渐增加,已经没有那么多钱用来购房,这也是为什么11月份储蓄存款增加的原因之一。 从这个角度讲,对于房价是否下降的判定,不能只看绝对值,需要看相对值,要看是不是有更多的人可以买得起房子。退一步讲,即使是房价出现拐点的说法成立,这个“拐点”也不是走向下降,而是趋于房价保留在现有高度,或者说是房价从“快牛走向慢牛”。因为调控政策的目的不是让房价急速下降,否则整个经济体系不可能承受得起,而是令其在民意压力之下不要过于嚣张,需要与社会现状以及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协调起来。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