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劳动力价格应回归价值中枢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9日 07:42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木木

  上班的路上,总要路过万寿路附近长安街边上的一个餐馆,大而明亮的玻璃窗上,一张大红的招聘启示已经翘首张望了不短的日子。这是一个招聘普通女服务员的启示,通篇交待的仅有佣工待遇:月薪1200元,工资按周发放,外加季度奖、半年奖、年终奖以及销售提成;每年有探亲假;管食宿。

  对于一个没有什么工作经验,也没有“高深”教育背景的普通打工者,这个餐馆给出的条件似乎还不错(起码超出了某些高校当期毕业生的薪酬期望,甚至对应聘者的年龄也没有特别要求)。但显然,老板的招聘进程并不太顺利。

  招聘进程不顺利的原因,私下里揣摩揣摩,也不外乎这样:或者是薪酬水平、工作环境还不足以打动人心;或者是合适这份工作的劳动者的数量已显不足。但不管怎样,都从一个侧面说明,曾经被许多“肉食者”津津乐道的“充足而廉价的劳动力供给”,目前可能已经开始面临质的变化了。当然,如果餐馆老板能够进一步提升待遇水平,符合条件的劳动力的供给还是应该能得到保证的,但在目前的经营环境下,餐馆老板显然承受不了这样的支付。

  最近还有一件事情印象颇深。上个月底去南京、合肥出差,在从南京快到合肥的路上,许多地方都在修桥、补路,都是体力活。在数量不多的施工者中,竟然混杂着相当部分的中老年人。花白的头发在沟沟坎坎中时隐时现,相当扎眼。

  面对如此情景,我们自然不免要问,青壮劳力都跑到哪里去了?

  像这种修桥补路的工程,按照正常的运作流程,都是要分段、分层承包出去的。而接到最后一棒的承包商,拉出来的队伍,往往都是“子弟兵”。因此,能把“老弱病残”都拉出来“充数”,直接证明村镇里的有效劳动力确实已经所剩不多了———但凡有青壮劳力闲置,他们总应该不会忍心让自己的父兄外出劳作而自己在家享“清福”的吧。

  能证明农村剩余劳动力所剩不多的,还有“猪肉事件”。导致本轮猪肉价格大幅上涨的主要原因,是农户养猪量的大幅减少(养猪企业的出栏量没有明显变化)。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确实有养猪成本上升、猪疫病、生猪收购企业的议价能力低等因素在起作用,严重影响农户的积极性,但更为重要、也一直为许多分析人士忽略的是,能够承担、也愿意承担养猪重任的富余劳动力,可能已经不多了。

  有过农村生活体验的人都知道,养猪是一件费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在“老弱病残”都被动员到城市里谋生活的情况下,怎么还会有年轻人留在村里,并“听话”地养猪呢?现在的年轻人,应该没人愿意干这种事情了。因此,虽然宋国青在年初曾经预言“猪无半年贵”,但从目前的情势看,猪肉价格上涨的趋势一时半会还真难以改观。

  如果社科院蔡昉的预言———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所剩无多,我国劳动力结构或许即将迎来转折点———真的成为现实摆到我们的面前,如果本轮通胀的重要原因(或者说根本原因)是劳动力成本的上涨(到底是不是还需要经济学家研究),那么,单纯地从货币政策、从增加猪肉供给等“技术层面”出发,讨论抑制通胀的问题,就有些大题小做了。

  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积淀,中国的劳动力价格确实应该逐渐靠向其价值中枢了。在这个回归过程中,问题如果处理得好,

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应该也会伴随出现一个逐步加速的过程,中国经济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局面;如果处理得不好,经济社会发展势必遭到重大损失。从世界经济发展情况看,两种情况、两种结果都存在可资借鉴之处。

  由劳动力成本逐步上升带动的通货膨胀,不但给中国经济发展出了许多新课题,增加了许多新变数,而且世界经济今后的走向也必将面临“寰球同此凉热”的局面。因此,我们在研究明年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的经济、社会走向的时候,必须把中国劳动力价格不断走高最充分地考虑进去。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