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减顺差并不能根本缓解贸易失衡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8日 13:05 新浪财经

  邱 林

  多年来,“中国制造”出口强劲。今年前11月,出口额已达11036亿美元,全年料将实现贸易顺差逾2600亿美元。激增的贸易顺差给中国带来一系列棘手问题。面对迅速增长的外汇储备,日趋严重的国际收支不平衡,愈益泛滥的国内流动性过剩,不断加大的通货膨胀压力,中国政府改变根深蒂固的“顺差思维”,重新审视奉行多年的出口导向型政策,尝试从源头上找出应对内外经济失衡的良方。(12月18日中新社)

  中国日益增长的贸易顺差已引起国内外普遍关注。记得在2006年中国贸易顺差大增74%的时候,一些观察家就给中国政府敲起了警钟,警惕美国、欧盟等西方国家趁机“捣鬼”。事实的确如此,今年初,新一届美国国会的民主、共和两党议员,都重新提出议案,意图迫使人民币加速升值;同时,一批又一批西方政界和经济界人士在访华时,不断给中国施加压力,要求中国采取措施,把贸易逆差降下来。

  可以说,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巨额贸易逆差感到忧虑的不单是美国、欧盟,中国经济决策层对贸易失衡问题也是关注有加。今年初,

商务部表示,将“减顺差”定为今年商务工作的头等大事;7月1日,中国对部分商品的
出口退税
进行调整,涉及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三成七,其中包括2000余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商品;现在施行的新《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更是从政策源头上纠偏,宣告中国出口导向政策的终结。

  其实,为了缓解与美国的贸易顺差,中国也在作出各种努力。今年5月,中美签定了中方向美方采购价值125亿美元商品的协议,根据这一协议,中国将从美国进口约100亿美元机电产品、20亿美元大豆和5亿美元棉花。然而,中国的诚意并没有得到美方的谅解,中美双方的经贸摩擦并未停止,而且愈演愈烈。截至今年10月,美方已对中国产品发起了5起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

  分析人士认为,中国贸易顺差的持续扩大加剧了流动性过剩,带来了主要贸易伙伴的摩擦,反映了当前经济运行过程当中的一个突出矛盾和突出问题。在2004年以前,中国的贸易顺差在很长的时间内,有时候是顺差,有时候是逆差,即使顺差也只有200亿左右。但最近这两年,贸易顺差在大幅度提高,2006年1775亿,今年可能达到2600亿美元。贸易顺差的增加,是在一个相对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国家追赶发达国家过程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存在顺差这种经济现象,是一种国际分工的结果。

  然而,对于中国的贸易顺差的迅速扩大,西方发达国家似乎患了“红眼病”,不顾中国贸易顺差是全球产业分工的基本结果,指责中国制造“全球不均衡”,无事生非地经常搞贸易摩擦。事实上,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产业加速向中国转移,中国已成为全球主要的制造业基地,面向国际市场的加工贸易出口成为我国顺差的主要来源。在这样的情况下,贸易失衡在中长期内得到缓解,不等于在短期内也能明显减少。

  在现阶段,中国经济决策层想通过“减顺差”方式,把顺差很快减到一个比较低或者比较合理的水平,难度非常大,这与中国国情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劳动力价格相对比较低,技术水平也逐步提高,在国际市场上,中国的产品存在竞争力。经过28年的改革开放,有6800多亿美元的外资进入中国,形成了巨大的生产能力,这就需要增加出口来消化这部分能量,这正是中国加工贸易出口占到50%,加工贸易进口占到38%的重要原因之一。

  还有一点,自从中国宣布人民币不再和美元直接挂钩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值达到10%。然而,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却人为的抬高了进口产品价格,削弱了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力。这一结果也影响了中国扩大国内消费、降低出口依赖度这一既定的平衡增长目标。但仅凭更具弹性的

汇率,不足以矫正中国出口贸易的失衡。此外,也非常需要一种财政刺激,以推动国内消费的增长。

  从这个角度分析,无论着眼点是否在“减顺差”,贸易政策调整最根本的目的,还是要通过行政手段,促进国内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环境、资源等社会成本转变为企业内部成本,解决出口商品成本虚低的问题。而“减顺差”这样一项系统工程,尚有待于税收、金融、汇率政策的多管齐下;有待于社会保障体系和分配体系的完善,解决内部失衡;更有待于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的完善,建立经济健康运行的基础。从这个层面上说,“减顺差”必定是持久的、长期的,而“减顺差”政策有效性还应该交给时间来裁判。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