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搞综合配套试验区 地方与中央还有博弈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8日 11:23 南方都市报

  12月7日召开的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透露,武汉城市圈和湖南长株潭城市群近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发改委官员强调,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是为了落实国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方针和中部崛起战略,推动东、中、西部协调发展。

  武汉与湖南相关城市圈争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地位,已经历时不短了。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试验区与过去的都不相同——浦东与滨海新区走的是类似“经济特区”的路子,重庆与成都的重点在“城乡统筹”,而武汉与湖南诸市的重点在“两型社会”。很明显,中央的意图是借助地方寻求新的发展空间的动机,来实现经济与社会发展转型的目标。说白了,中央与地方在各取所需,中央以约束之下的改革自主空间,来换取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心的逐渐转移。

  不过,如何发展改革配套试验区,对于地方来说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据我们了解,各地方对此的理解、胆量、思路、做法,都很不一样。诸多试验区中,对天津的政策是最优惠的,许多明确的政策倾斜直接给了天津,尤其是在金融领域有很多“先行先试”。重庆是最有想法和胆量的,从重庆获批之后迅速出台的很多方案来看,重庆显然对此“蓄谋已久”。而且重庆把许多搞工业、搞项目的传统做法,放到了改革试验区的框架之内。重庆市副市长黄奇帆曾明确表态,未来重庆将继续完善投资环境,“重庆工业要继续以大项目带大基地,同时进一步加强我市的工业项目库,设计完善产业链条的项目”。相比而言,浦东新区在综合配套改革上则显得起色不大——也许是因为过去发展的起点太高,也许是因为陈良宇事件的影响。

  对于武汉和湖南等市来说,“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也是一个极新的课题。虽然没有政策框架限制,试验区拥有“先试权”,但是在落实改革措施时,一是根据中央对试验区的基本定位,二是需要申报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如何先行先试?行什么、试什么?这些问题估计正在困扰地方。

  据我们了解,有关官员曾表示,搞工业、上项目、抓投资,这些都很容易,各地都驾轻就熟,但发展“两型”产业很难。发展什么产业?如何在经济发展中体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目前地方官员对此还没有找到切实可行的办法。谈到发展服务业,一些地方官员表示,生产性服务业对于经济增长最有带动,但要做好做大生产性服务业,目前还很难;要发展与农业相关的产业,要做起来也极不容易;要把高技术产业搞得有起色,中部地区的现实条件也还欠缺不少。整体上看,中部地方在他们所熟悉的传统做法与中央提出的“两型社会”之间,还没有找到打通的桥梁。

  中部地区在发展“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上的困惑,并不完全是个别现象。它实际上反映了现实存在的两类矛盾:一是传统的上项目搞投资的方式与经济转型的矛盾,二是地方现实利益与中央目标之间的矛盾。我们估计,在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发展过程中,地方与中央还会在发展目标和实现方式上有更多的博弈。地方在做大经济的惯性之下,仍会把传统的发展方式,植于改革试验区的框架之中。

  (贺军 安邦集团研究总部高级分析师)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