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继铭:中美经济是否脱节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4日 11:30 《财经》杂志网络版
哈继铭:中美经济从未脱节。美国消费增速下降1个百分点将导致中国出口增速两年内累计下降 5个-6个百分点 【背景】第三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于12月12日至13日在京举行。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和美国财政部部长保尔森分别作为两国元首特别代表共同主持会议。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12日在对话期间举行的第四场新闻吹风会上说,中国的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和美联储利率调整会对中国货币政策产生“不小的影响”,对此央行会认真考虑。 今年8月至11月,中国的CPI上涨幅度连续四个月超过6%,其中11月创下6.9%的新高。对此,周小川说,目前中国的CPI增幅主要是以食品涨价占很大比重。对于是否可以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或调整货币价格来有效解决CPI上涨问题,央行正在认真研究。他坦言,这一问题可能会有一定争议。 针对美国近期连续降息,周小川指出,从美联储调整利率角度看,美国利率下调及下调幅度在国际上均有影响。中国更关注美联储实施的更宽松货币政策,是否会在下一轮经济周期中导致全球市场流动性更多。目前,中国已经面临国内流动性偏多的问题,因此很关心美国利率调整带来的间接影响。 此外,周小川指出,弱美元对中国经济肯定也会产生影响。他表示,中国支持强势美元,也支持美国从次贷危机中走出来。 也是在对话间隙,中国商务部副部长陈德铭表示,“人民币今年以来升值已经达到6%,已经够快了。” 美国华盛顿时间12月11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将基准利率调降0.25个百分点至4.25%,再贴现率调降0.25个百分点至4.75%,并暗示一旦房市低迷和信用紧缩恶化,还可能进一步降息。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人民币兑美元12日中间价为人民币7.3647元,创下2005年7月汇改以来新高,且是2007年以来第77次创新高。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预计,美国将于未来一年内减息100-150个基点,美元一至两年内将贬值15%。若其有更大幅度的减息,只能加速美元贬值。中国出口增速将受外需放缓影响而明显下降,但消费和投资仍将保持强劲,经济保持在11%左右的高速增长,内需将在经济增长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中国加息空间正在缩小,全年最多两次共54个基点,而且都在上半年。而人民币升值速度有望加快,对美元全年升值10%。在这些背景下,通胀将在下半年明显缓解,2008年全年约为 4.0%-4.5%。 他说,美国房价下跌拖累经济,消费放缓,影响中国出口。但是,2008年是中国奥运年和五年一次的政府换届年,消费和投资需求强劲,足以抵御外需走弱。从资金面来看,全球流动性“水位”将继续上涨。在全球流动性泛滥的背景下,美元持续贬值导致大量资金涌入新兴市场,且这种趋势在 2009年之前还将持续。未来短期内,新兴市场资金充裕的局面不改,可谓“树欲静而风不止”。中国政策层面的紧缩势在必行,但一些宏观政策因带有强烈的行政色彩而难以把握力度,结构性政策(如产业政策、技术创新、收入政策等)更是难以立竿见影。一旦外部环境“温度”低于预期,调控可能先抑后扬,经济增速则先降后升。 他针对一些经济学家“中美经济脱钩(decoupling)”的看法指出,中美经济从未脱节。美国消费放缓将抑制中国出口、物价。虽然2006年以来的数据似乎显示中美经济增速背道而驰,但这是因为作为美国经济主要推动力的消费增长此前仍一直表现强劲,2006年以来 GDP增速的下降主要源于投资尤其是房地产投资增速的大幅回落。美国消费的放缓使得中国出口增速放缓。尽管中国出口结构的升级和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外部需求变化对出口的影响,但事实上,中国出口增速从未与美国消费增长脱节。中金公司研究表明,美国消费增速下降 1个百分点将导致中国出口增速两年内累计下降 5-6个百分点。 他进一步分析指出,中国出口走软将抑制国内物价,尤其是制造业产品价格。无论是在亚洲金融危机时期还是美国科技股泡沫破灭期间,中国出口增速的大幅下降都将中国推入通缩,中国出口产品部分涌回国内,使得国内市场产品供过于求。但是,当时美元比较坚挺,没有出现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或粮食价格的大幅上涨。相比之下,目前这些产品的国际价格还在上涨或在高位运行,中国因出口增速下降步入通缩的可能性很小,但是,目前高企的通货膨胀将受到抑制。 出口放缓对于中国不同行业的影响不尽相同。通过对中国不同工业行业出口依存度,尤其是对于美国出口的依存度的计算,哈继铭发现,家具、电子设备、办公用设备、服装鞋帽和橡胶制品等产品对于外需(特别是美国需求)的依赖度较高,这些行业在接下来的 2-3 个季度中受到的负面影响将比较显著。相反,煤炭、食品饮料、医药、有色金属、化学原料等行业对美出口依存度很低,受到的影响将很小;此外,金融、地产、航空等服务行业的外需依存度也较低。-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