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消费者信心指数为何在中国遇冷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6日 15:50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与发达国家有所不同,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的市场意义远远落后于其他指标,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依旧处于依靠投资拉动的模式之中,消费需求推动的良性增长方式尚付诸阙如。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了10月份的消费者信心指数。这一指数比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是今年8月以来的第二次下滑。具体而言,消费者满意指数、消费者预期指数比上月分别下滑了0.6%、0.2%。

  在西方经济成熟国家,消费者信心指数的重要性绝不亚于CPI和就业率指标。每逢该数据公布前期,往往市场就会形成静默等待的气氛。一旦数据出炉,市场往往会根据之前预测情况的高低变化,迅速做出反应。

  从包含的内容看,消费者信心指数比CPI数据更加全面,更加真实地反映了人们的消费意愿。在CPI数据中,买房等重要的开支项目因为被算作是“投资”而被摒弃于统计之外。但这种经济统计意义上的划分,对普通家庭的收入开支预算而言几乎毫无意义。如果

房价持续暴涨那就意味着居民必须要攒钱买房,就要增加储蓄、节衣缩食,因而所谓的消费和投资根本无法清晰地划分开来。这也正是CPI数据一直为“非学院派”人士所诟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与之相比,消费者信心指数则避免了这一问题,综合考虑了所有与消费欲望有关的因素,甚至包括股市的涨跌变化和预测。国家信息中心有关人士对10月份指数下降认为,是物价持续上涨和
股票
市场的大幅调整,直接导致了消费者信心指数的下降。

  我国GDP消费率最高是1981年的67.5%,其后虽有反弹但总体上是一路下滑的,到2006年已降到了50%,居民消费率也从1986年的50.5%下降到2006年的36%,均为历史最低水平。这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消费拉动,GDP的消费率一般在70%到75%相比,差距可谓是巨大。

  在影响需求的三大动力中,消费需求属于最终需求,也是最核心的需求因素。看似红火的投资需求,最终都会以增加产品和服务供给的形式向市场呈现出来。因此如果没有足够的消费需求最终来消化这些供给,就会出现宏观经济供过于求的局面,整体经济形势随之步入萧条。从这个意义上讲,消费者信心指数“遇冷”暴露出的含义就非常值得研究和分析。 据《证券时报》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