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这个游戏不好玩儿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6日 01:53 《数字商业时代》
撰文=何仁 谁也不曾想到,10年前为摆脱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而采取的以发展居民住房启动内需的政策竟会演变成今天如此顽固的房地产泡沫,而为了分享这场泡沫的盛宴,人们又分化成各自不同的利益集团,形成了持续数年的大博弈,大争论。宏观调控屡次调控屡次反弹,房价越压越涨,抽紧银根,抽紧地根,行政手段,户型比例,招招见血;而利益集团见招拆招,一一化解。但是这个“游戏”玩到现在似乎有些玩不下去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也没有永远进行下去的游戏。 日本的房地产游戏玩到最后是持续10年多的经济停滞,泰国的房地产游戏最后演变成东南亚金融危机,香港的楼市泡沫后是一场经济衰退,美国人玩的房贷次级债风波,搂子还不知道要捅多大?游戏玩到失去理性时就会成为一场危机,难道中国人就能改变这个规律? 其实,这场游戏从各方面讲都没有再玩下去的道理。为什么这么讲: “以真实需求为理由,以炒房获利为目的”。1978年时,我国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只有6.7平方米。住房紧张已经成为一大社会问题,直到九十年代上海还流行一个笑话:“谁要是能解决上海的婆媳关系紧张和交通紧张其中一个问题,谁就能获诺贝尔奖”。婆媳关系紧张不就是住房紧张吗?现在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加快,人们的住房需求增加本是正常现象,可有人总是拿这种需求说事,但却在实际操作中却将这种需求演化为一场获利游戏。看起来多少有些蒙事的意思。 “两头着急,中间和泥”。中央一次次出政策,派督察,但房价越调越高,老百姓买不起房的呼声愈加强烈。中国特有的“肠梗阻”在房地产问题上尤其明显。主要是房地产商与一些地方政府成了利益共同体。只有房价高,才能地价高。实行土地“招、拍、挂”以后,土地出让收入已是地方政府收入的半壁江山,市政的改善有赖于此,官员的政绩有赖于此,个人的利益有赖于此(这些年落马的贪官大多数都与土地有关)。而房地产开发商只有将房价忽悠得高高的,才能保证自己的利益不受损。而一些所谓“专家、学者”在一旁敲边鼓,也成了这场游戏中的一员,而老百姓只有着急的份。 “东拉西扯玩概念,一笔糊涂帐”。不久前有官员称“中国现在人均住房面积达26平方米,住房自有率达80%”。这一水平甚至超过一些发达国家。后来有人撰文分析此说有混淆偷换概念之嫌。但别的不说,单是“人均”这个提法就很不严谨。如果倒退30年前,在中国说“人均”这个概念基本没错,因为那时人们是普遍的贫穷,处长、科长、科员,差别真是不大。可现在这么说就有些脱离实际。现在讲“人均住房面积”、“人均收入”,当统计报告还可以,但用在实际工作则不着边际。如果说现在真是“人均”住房达多少平方米,“人均”收入达到多少,就不可能动辄有数千人连夜排队买低价房,为买促销商品挤死人的事情发生。要解决住房问题,就要将一些基本数据搞清楚,城镇居民各阶层的实际收入是多少?不同收入阶层的人数有多少?居民的实际住房情况如何?各阶层居民对住房的支付能力如何?住房的闲置情况如何?等等。如果这基本数据都不掌握,只是在那儿玩概念,玩到自己都犯晕的程度就危险了。 “推推搡搡卸责任,职能缺位”。住房问题肯定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首先应该是民生问题。而民生问题自然政府部门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去年有位名人说:开发商不是给穷人盖房子的。此说一出招来板砖一片。此话不但平头百姓不爱听,一些官员可能也不爱听,“你不给盖谁给盖呢?”这些年有些地方政府少盖经济适用房,甚至不盖经济适用房,就是憋着把人们往商品房那赶,房价涨你才有的赚,你开发商怎么得了便宜还买乖?而70%的90平方米的户型限制更是让开发商心中老大地不情愿,“凭什么让我担起这个责任?”其实,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两限房、住房公积金、低收入者的租房补贴等,应该是一是套完整的社会住房保障体系。有了这个保障体系居民才能真正实现居者有其屋,有了这个保障体系,房价的波动才不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遗憾的是,目前廉租房覆盖面太窄,经济适用房适用标准不确定,推出的的规模、时间、地段无法预期,住房公积金的保障力度又太小,人们在住房问题上没有安全感,所以才为这场炒房游戏创造了客观条件。 “真真假假煽房价,花活太多”。前几年开发商们说到房地产业的发展,还能喜忧参半地分析分析,现在只是一个劲儿地讲“还要涨”。为了这个“涨”什么招者得用上,捂地的,捂盘的,假按揭的,创“天价的”,造“地王”的,绑了银行又绑股市,不折腾够了不收场。可中天置业的蒋飞突然不玩了,他一撒鸭子(北京土语:跑了)可把大家涮了一道,这可如何是好? 游戏开场容易收场难,如果各方能全身而退(尤其是银行),则国家幸甚,民族幸甚,老百姓幸甚。这个游戏不好玩儿!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