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创造: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3日 13:33 中国质量万里行杂志
作者:郭凡生 未来几年是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并最终向知识经济过渡的关键时期,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制造”正面临一场蜕变。从丑陋的毛毛虫到漂亮的蝴蝶,是一条漫长而曲折的艰辛之路,但同时也是一条必须经历的新生之路。“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改革开放近30多年来,我们完成了从温饱到基本小康的飞跃,但传统的“中国制造”发展路径已经不适应发展的需要。“中国制造”蜕变“中国创造”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没有“中国创造”,我们就不可能再去创造中国。 中国制造我为你自豪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保持了快速的发展势头,特别是加入WTO以来,“中国制造”与世界经济的融合进一步加快。一方面,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世界各国投资者来华投资,我国已经成为国际产业转移最主要的承接地,国内产业构成的国际性不断增强;另一方面,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进一步加快。统计显示,加入WTO以来,我国制造业出口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年平均增长30%以上。目前,我国外贸依存度已经超过70%,沿海制造业发达地区甚至超过了90%,一些在行业内领先的国内企业,已经开始通过跨国并购建立企业发展的全球战略,国内行业国际化程度迅速提高,“中国制造”已经成为国际分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近,媒体经常传播的信息是中国制造的产品被西方国家“妖魔”化。这样的信息使我感到既气愤又自豪。气愤的是这些国家没有公正地评价“中国制造”,设置了新的贸易壁垒,这是不公平的。但是同时又感到自豪,200多年前鸦片战争的时候,他们是用枪炮打开中国大门。今天我们用和平的贸易手段,把中国制造的廉价和优质的皮鞋、服装和家电送入欧美市场,“中国制造”成为当地消费者最喜欢的产品。“中国制造”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我为“中国制造”感到骄傲。 记得有一次在意大利的商场里看到一款由河北白沟贴牌生产的高档包,标价为200欧元,对此我深感自豪。“中国制造”走向世界带动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也标志着中国经济开始走向成熟。 中国创造我对你向往 由于职业的关系,我跟几千名“中国制造”的核心厂商进行过接触。在顺德与中国家电界的企业家相聚的时候,我提出过一个问题:“你们成功了吗?”他们说:“我们已经成功了,因为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家电是‘中国制造’。”有数据为证,中国生产的彩电已占据全球50%~60%的生产份额,从这种意义上看 “中国制造”确实是成功了。但是我又问他们:“既然你们成功了,为什么一台DVD如果有10元利润,你们却拿不到1元,9元的利润都流走了?哪个企业把现有员工的工资调高50%还可以存活下去,请举手。”几百位企业家没有人举手。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资源相对稀缺、人口众多的国家,依靠传统的“中国制造”发展模式,能否支撑中国走向真正的富强和现代化,这是我对“中国制造”的担心,这也是所有中国企业家和理论界对“中国制造”的担心。 我曾就“中国制造”的发展历程做过一番研究。中国改革开放比前苏联、东欧地区和越南要早10年。当传统制造业从欧美、日本、韩国等地撤出的时候,“中国制造”迅速填补了空缺。但“中国制造”的利益从何而来?是靠高能耗、高污染,让我们的同胞拿低工资而获得的!尽管现在比过去要强很多,但是在整个世界经济利益的分配格局中,“中国制造”依然处于劣势地位。白沟生产中国50%以上的箱包,60%以上是贴着国际名牌出口的。我问过白沟的企业家,10年前生产一只箱包挣多少钱?他说5元,而现在只有5角钱,贴牌加工的收益在迅速递减。这意味着,沿着“中国制造”现有模式走下去是没有出路的,提高中国产品的品牌和技术含量,“中国制造”才有明天。 目前,我国制造业有100多种工业制成品的产量成为“世界第一”,范围包括钢铁、水泥、家电、通讯设备、纺织、医药、机械装备、化工等10多个行业,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我国虽然成为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在国际制造业的分工中,大部分“中国制造”处于加工环节,并且从发展趋势看,资源、能源制约和环境压力已经成为我国工业发展的主要约束条件。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延续20多年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工业增长方式在市场作用下必然会发生重大改变。 中华民族一直在面对许多的磨难,改革开放的近30多年让中国人看到了未来,但同时总能看到新的考验和艰难迎面走来。我们必须面对它,我们也无法不去面对它。随着人民币的升值,随着各种原材料价格的提高,随着中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铁矿、原材料、石油进口国,“中国制造”的成本比较优势已经越来越小,留给我们可发展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小。怎样办?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是一条必由之路。 制度创新我为你呐喊 “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有什么差别? 从利润角度可以直观看到,拥有品牌和核心技术的中国创造产品可以有20~30%的利润,而加工制造一条领带的利润率不到1%。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到技术、人才、资金、管理方面的差距。但我认为,这些都是低层次差别,二者的根本差别是制度。按我理解,“中国制造”有“中国制造”的制度,“中国创造”一定有“中国创造”的制度。 20多年前还在中国人民大学读书时,去安徽凤阳做了一次调查。同样一块地,一头牛,一个老农民,人民公社时期打的粮食不够吃,包产到户后可以卖余粮。所有的生产要素都没有变,惟一改变的是制度。改革开放近30多年的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制度创新才是最本质的创新。没有制度创新,就不可能有管理的创新,不可能有技术的创新,也不可能有新的生产运营模式的创新。 “中国创造”和“中国制造”之间的根本差别存在于产权制度之中,进而又演化为一种文化差异。我们应该明白,计划经济打不过市场经济,资本经济打不过知识经济。当年在虎门我们被打败,我们总结是败在外国人的坚船利炮面前,但更应看到中国封建农业制度打不过欧洲先进发达的工业制度,我们是在制度面前败下阵来的。这一点从甲午战争可以看得更清楚,论装备我们不比日本海军差,可我们还是战败了,根本原因在于清帝国的制度落后上。 “中国制造”怎样走向“中国创造”?最关键的就是改变制度,把简单的资本制度变成资本与知识结合的制度,最终走向知识为主、资本为辅的制度,这才是“中国创造”在制度上的惟一出路。 今天中国制造业的领袖们确实穷怕了,他们多出身于农民。我们要让他们真正看到,只有在知识经济的制度下,才可能让“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我想每个人都相信中国会越走越强,这是我们的梦想。什么是梦想?梦想就是到最美丽的地方,得到最美好的东西。马丁·路德曾经做过一个梦,他的梦是:希望有一天山上奴隶的后代可以跟奴隶主的后代共叙兄弟友情。今天我们正在向这个方向走。当知识经济不断普及的时候,昨天的老板和昨天的打工仔,正在共述兄弟友情,从利益分配上很难看出谁是老板,谁是打工仔。他们所关心的已经不是谁多拿多少的问题。他们关心的是怎么样把“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通过“中国创造”,实现中国人走向共同富裕的伟大梦想。 中国人只要跟美国人、欧洲人用同样的制度搞经营,加上中国人的勤劳和聪明,我们将无往而不胜。在高新技术领域,中国企业家在互联网领域的全面成功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中国公司取得比美国公司更大的成功,是因为中国互联网公司已经创造了一千个以上的百万富翁。只要把简单的资本制度,变成成功的知识型制度,同样可以让传统产业变得非常强大。蒙牛的成功就在于蒙牛创造了几百个百万富翁,这就是制度的魅力。 今天,一批优秀的中国企业家已经勇敢地站出来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不仅是全球制造业的重要基地,还将成为世界创造的重要发源地。最后我想记录下我的一个梦:希望当我们这一代离开人世的时候,当大家都忘记了李彦宏、郭凡生的时候,我们后代会记住这个时代,一个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时代,一个中国从小康走向了富强的时代! 作者简介: 郭凡生,慧聪网(HK8292)CEO,国内知识经济的倡导者和先行者,著名企业家。从商之前,在80年代的中国经济学与改革理论研究方面多有建树,是当时国内理论界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年轻学者之一。 1992年10月,郭凡生创立慧聪公司;2003年12月17日,慧聪国际资讯在香港成功上市;2004年5月成立慧聪网(www.hc360.com),同时推出综合B2B服务平台“买卖通”,成功完成由国内首席商务资讯服务商向国内最大内贸B2B服务商的转变。 2004年至2006年,郭凡生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巡讲,提出用互联网改造和武装中国家族企业的理论,在中小企业间引起轰动,掀起电子商务热潮。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