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石油工业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3日 11:31 中国石油石化杂志

    文/陈卫东

  中国的石油公司应进一步深化石油工业的改革,使之更适应于当今世界石油工业环境的快速变化,并使之更具有竞争力。中国的石油公司的明显的比较优势是拥有大量受过较高水平教育的人力资源,资本充裕也是它们新的竞争优势。

  国家石油公司(NOC)、跨国石油公司(IOC)和油田服务公司(OFS)是石油工业的最主要的参与者。针对国家石油公司,有专家把其分为两类,一类是生产国的国家石油公司,例如沙特的阿美石油公司,委内瑞拉的PDVSA公司和墨西哥的PEMAX公司;一类是消费国的国家石油公司,例如中国的SINOPEC、CNPC和印度的ONGC。

  美国的石油工业已有一百余年的发展历史,现代石油工业的创造者洛克菲勒建立的标准石油公司曾垄断了美国石油工业。20世纪初,通过反垄断法的实施,美国政府将标准石油公司分解为33家独立的石油公司,美国石油工业由垄断走向竞争。第二次

世界大战后,美国替代英国成为世界新霸主,通过控制中东石油和实施马歇尔计划,美国石油公司在短短的二十年间控制了全球一半以上的石油储量和石油产量,埃克森、雪佛龙等石油公司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发展过来的。尽管美国的跨国石油公司从来都不是国家石油公司,但如果没有美国政府借第二次世界大战赢得的政治、经济霸主地位和强权政治的大力扶持,就不会有它们今天的地位。

  随着殖民主义退出历史舞台,民族国家的兴起,尤其是石油资源国有化运动和OPEC等国际

能源组织的建立,跨国石油公司的地位受到了重大挑战。

  跨国石油公司的地位正在下滑,它们手中的油气产量只占世界总量的14%;过去三年其石油储量替代率都低于1,若包括天然气的话,则稍高于1。国家石油公司掌握的探明储量已超过了探明总储量的80%,而跨国石油公司所控制的探明石油储量还不到总储量的10%。可以预期,跨国石油公司在油气工业中的地位,将随着国家石油公司的崛起而进一步下降。

  过去十几年间,国家石油公司在石油工业中的地位正在崛起,它们不仅在上下游投资巨大,积极地参与更多的海外资源项目的投资,还通过购买和开发新的技术提高了自己的地位。

  除了资源国运用“国家力量”制约和消减跨国石油公司的能量外,油田服务公司技术能力的迅速提升,也为国家石油公司重大资源性项目避开跨国公司提供了可能性。

  人类已进入21世纪,历史不会重演,国家石油公司的崛起和发展不可能重复跨国石油公司走过的道路。首先,不论是石油生产国还是石油消费国的国家石油公司,其祖国大多是发展中国家,这些发展中国家没有一个能重复英国、美国的发展道路,用殖民主义或强权政治来帮助自己的国家石油公司来掠夺他国资源或抢占市场。第二,目前,所有国家对于石油资源的保护和价值最大化的努力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资源民族主义”就是对这种现象的一个概括。俄罗斯、玻利维亚、厄瓜多尔等国的石油资源再国有化运动是“资源民族主义”的新注脚。 第三,油田服务公司已是技术的主要贡献者和使用者,他们与国家石油公司的合作既可以加快项目的运作,又可以使国家石油公司无出让资源权益的顾虑。

  综上所述,在石油工业领域,传统的跨国石油公司正在没落,正在寻求新的模式、新的出路。国家石油公司需要学习跨国石油公司先进的管理手段和项目管理模式,但发展模式不能模仿,因为历史不会重演。

  目前,中国已融入全球化大潮,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发展,世界的进步也离不开中国的进步。中国的石油工业不仅注定要为中国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也要为世界石油工业的进步做出重要贡献。中国的石油公司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历史责任,并将毫不犹豫且自豪地承担起这一历史重任。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中国的石油公司应进一步深化石油工业的改革,使之更适应于当今世界石油工业环境的快速变化,并使之更具有竞争力。

  中国的石油公司的明显的比较优势是拥有大量受过较高水平教育的人力资源,资本充裕也是它们新的竞争优势。其中,加速深化石油工业的改革,将生产要素尽快从“分封”中解放出来,以分工的方式大规模重组油田服务资源,中国油田服务行业将会在世界同行中显示其竞争实力。

  解决油品供应核心在价改

  -文/马 川

  成品油供应紧张是近年来价格扭曲的直接恶果,要想彻底解决几乎每年一遇的成品油供应紧张问题,核心在于使价格市场化。国家应在“补低抑高”的原则下强力推进价格改革。

  时间已至2007年11月底,柴油供应紧张形势仍在持续。

  尽管国家发改委在11月1日将成品油价格每吨提高500元人民币,并发布命令要各供应企业全力保供应;尽管供应市场的两大主力军—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已经竭尽全力、开足马力、加大进口,但事实上,紧张的形势还在各地蔓延。广东、湖北、四川、湖南等省的供应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排队加油、限量供应甚至高价出售的情况时有发生。造成此轮柴油紧张的主要原因是供需不平衡。

  首先,由于国民经济和交通运输业的高速发展,以及汽车保有量的大幅增加,成品油需求量大大增加。年初曾有分析师预测,2007年成品油的实际需求量将达到1.9亿吨左右,比2006年成品油表观消费量多1000余万吨。而商务部预测的需求形势更加严峻:2007年成品油需求总量将有可能超过2.3亿吨。

  其次,尽管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前三季度的原油加工量、销售量同比大幅增长,并且增速均高于同期全国成品油表观消费量的增速,但国内市场的油品供应仍不充足。有一组数据可以说明问题:今年1-9月,全国成品油(只计算汽、煤、柴油)产量为14518万吨,比去年增长7.5%;进口量为446万吨,比去年增长仅为0.9%;出口量为799.9万吨,比去年增长38.9%,也就是说今年前9个月的产量增量,几乎都用于出口了,针对国内的供应量并不充分。尤其是进入10月以来,

原油价格不断攀升,于10月18日突破90美元,于11月7日再创98美元新高。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地方炼厂无法承受太高的成本压力,纷纷减产或停产。要知道,在我国,地方炼厂的年加工量约为7000万吨,占全国炼油总量的近四分之一。据专家估计,社会资源炼厂绝大部分减产或停产将可能造成全国约22.5%的成品油供应缺口,这也是成品油紧张的主要原因之一。除此之外,还有少数社会资源炼油企业将成品油放在手里不卖,囤积惜售,这也加剧了市场的紧张形势。

  因此,从总体来看,供需不匹配导致了此轮市场的紧张局面。但是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局面产生的根本原因还是价格问题。在我国连续数年出现的成品油紧张形势,实际上就是国内成品油价格扭曲的直接后果。

  我国对成品油价格已经进行了三次改革,新的“原油成本法”价格改革方案早已板上钉钉,但是在当前国内CPI大幅增高的情形下,政府从民生的角度考虑,不希望再涨价增加各类群体的负担,所以油价改革执行起来难度很大。也因此,我国的成品油价格一直在低位运行,国内价格与国际价格的差距达到每吨近两千元,这才有了前9个月原油出口量大幅攀升和地方炼厂的关停减产。因为把高价原油进口到国内销售就意味着赔本,企业的进口积极性也大打折扣。资料显示,今年前5个月,我国民营企业进口成品油329.4万吨,仅占今年926万吨进口许可配额的三分之一。

  近年来国家发改委一直秉承“小步快跑”的原则实施油价改革,但实际上当国际原油价格真正高到一定程度时,国内油价却没有跑起来。11月初,成品油每吨提价500元,但与国际价格相比,每吨仍有1100元左右的差距,所以,这次涨价的步子仍然不大, 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的亏损,并不能真正改变企业的困境。而另一方面,国家毛毛雨式的提价以及亏本保供应的行政指令也只能暂缓成品油紧缺的燃眉之急。

  笔者认为,要想彻底解决几乎每年一遇的成品油供应紧张问题,核心在于实现价格的市场化。市场是最好的调控手段。从需求上说,只有将成品油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才能真正抑制油品的无序消费,通过提高用油成本让消费者自发地、多渠道地控制消费;从供应上来说,只有价格到位了,生产者有利可图了,才会真正激发起他们的生产热情。

  在当前情况下,国家部门应该采取“补低抑高”的思路去强力推进价改,实现油价与国际市场的对接。对低收入的弱势用油群体,国家可采取补贴方式减轻其用油负担;对于高收入的强势用油群体,尤其是私家车和单位公车,国家应通过高价格、高成本,同时配套以行政指令来促使其改变消费模式及习惯。因为,只有价格改革到位了,市场供应的问题才会真正得到解决。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