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一块布”在上海的三百年变迁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9日 18:05 东方早报

  上海企业家精神系列评论之四:“一块布”在上海的三百年变迁

  文 沈若愚

  上海的商业精神区别于中国其他地方,比如说安徽、山西的商业精神,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上海商业是在与外界不断互动的过程中,在国际贸易格局变化的影响下,不断寻找生存空间。上海是中国经济联系世界的窗口,上海的商业和企业家,就是在这样一个平台上,寻找到了自身的定位和特色。

  纺织业被称为上海的“母亲工业”,在上海的百年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透过一根纱、一匹布,我们也可以看到上海商业在外部局势不断变化中求生存、求发展的过程。

  除了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土地条件,元元贞年间黄道婆对纺织技术进行的革新,也大大促进了松江府一带的家庭纺织业发展。到明正德、万历年间,布匹成为本地的大宗商品,当时有“富足富,收不尽上海布”的俗语。入清以后,布商经营向城市大布庄拓展。清康熙年间,上海县城内已有布庄70多家。清康熙二十三年海禁解除后,上海棉布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年上市量达2000万匹,上海棉布不仅行销全国,还经广州大量出口英美,有“木棉文绫,衣被天下”之称。上海纺织贸易第一次大规模地走了出去。随着上海的开埠,上海纺织贸易迎来了第一次大挑战,国外纺织产品大规模走进了上海滩,价廉物美的洋布(机织棉布)即刻抢占市场,洋行通过买办和洋庄商人在上海市场出售洋布并转销全国各地。到清咸丰八年前后,上海洋布店已发展到十五、六家,并成立了同业组织。

  战争永远会影响所有行业,当然商业也不例外。一战爆发后,上海纺织商业与国际的密切联系马上得以反映,洋布输入减少,随之而来,土布被誉为“爱国布”,销售回升,并远销到南洋一带。一战结束后,洋布卷土重来,土布产销再次迅速下降。

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棉布业许多零售店毁于炮火,户数一度减少约40%,但在相继迁往租界或重新开设后,棉布业又得到了迅速发展。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全市棉布商多达2700—2800家。

  一战、

二战期间,上海民族纺织工业遭受多次打击,但上海的实业家们凭借坚忍不拔的精神,一直在推动着纺织业的发展。1930年,上海市棉布同业公会成立;1937年,全市棉布行业会员增至800余家,其间,荣氏兄弟也以“棉纱大王”的冠冕而著称于实业界。新中国诞生之后的40多年时间里,纺织作为上海的支柱产业,经过50年代经济改组、60年代技术改造、70年代产品开发、80年代机制改革,为上海乃至全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从1949年到1993年,上海纺织系统实现利税806亿元,出口创汇280亿美元,占全市口岸16.3%。

  随着上海城市功能定位的调整、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从1992年起的十余年时间里,上海纺织在本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又一次壮士断腕、凤凰涅槃,通过“关、停、并、转、破、卖、送、迁”的悲壮举措,进行了产业结构大调整、人员平稳大转移,进行“第二次创业”。

  二三百年的历史苍茫中,上海纺织商业作为上海商业的代表,几番沉浮,但是仍然在与外界的不断互动中,在国际贸易的影响下,不断壮大。无论是洋货的冲击,金融

汇率的巨变,还是战局的动荡,这一切给上海纺织商业带来的不是毁灭,而是一次又一次的重生。其背后,是中国民族工业不断壮大,更有数不胜数的上海企业家,为此呕心沥血。

  如今,上海国有纺织企业从业人员虽大幅减少,但民营、外资纺织企业随之兴起,上海纺织业的从业人员仍达50多万人,纺织业的体量并没有减少。上海的企业家们通过“科技和时尚”,给纺织业注入了新的活力,继续书写着上海商业精神的辉煌。而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就是在类似于上海纺织商业这样的不断重生的基础上发展、前进。其中体现的不怕挫折、善于应对变化的特质,正是上海商业精神的体现,也是对上海企业家精神的最好诠释。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