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顺驰事件对中天置业风波的启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7日 11:10 南方日报

  张华  

  中天置业事件仍被坊间热议。1.7亿元的财务黑洞,140家门店被迫关闭,2000余员工受牵连,受损失的客户无法统计,这些数字使房地产业在这个冬天显得特别“冷”。谁都不希望看到第二个中天置业浮出水面。毫无疑问,蒋飞的出逃并非一朝一夕的冲动,而可能是处心积虑。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蒋飞事件发生呢?我们可拿其与当年顺驰的孙宏斌来做个对比。

  有人说,当年的孙宏斌和现在的蒋飞都倒霉在赶上了地产业紧缩期。确实,今年以来,房地产及货币紧缩措施频出,可谓紧锣密鼓,部委的治理决心显而易见。当年的地产大亨孙宏斌也被2004年的“多炮连发”宏调重重撞了一下腰,正在大步流星扩张的顺驰资金链告急;去年9月,孙宏斌弹尽粮绝。

  但是,这绝非孙蒋二人倒掉的根本原因。众所周知,孙宏斌当年是由于手笔太大,不断买地,染上了“扩张癖”,最后收不住场;对于蒋飞的倒掉,紧缩期同行的“御寒能力”都比较强,唯独中天置业出问题,显然紧缩不能构成直接的因果关系。有人说中天置业模式害了他。所谓中天模式,即缺乏第三方监管,由于购房款在中介公司账户上都会停留一段时间,客户资金可能被拿去进行扩张。蒋飞倒掉的罪魁祸首真是商业模式的瑕疵吗?笔者不以为然。

  据广州满堂红地产研究部肖文晓称,中天置业的模式在

房地产市场景气时一般不容易出现问题。但在楼市不太景气的时候,挪用行为的风险就不可忽视了。然而,现在多数房地产中介的运作模式与中天置业基本无异,动辄称“第三方监管缺乏”注定中天置业倒掉的话,整个行业不早已岌岌可危了?这显然是一种“马后炮”且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判断。

  房地产商孙宏斌当时又是怎么做的呢?

  尽管其备受紧缩措施的煎熬,但孙宏斌仍然提出在

顺驰2004年销售20亿元的基础上,挥笔将2005年的目标定为100亿元,王石当时称孙宏斌“睁着眼睛说瞎话”。尽管其后的事实证明王石当时一语成谶,但孙宏斌当时之所以野心十足,则在于他对自己商业运作模式,特别是其极高的资金使用效率的信心。

  孙宏斌当时可谓“胆大心细”,尽管对销售额的设定有大跃进嫌疑,但他在拿地、项目定位等方面可谓恰到好处。拿地多拿郊区,或是有潜力成为CBD的地块,做项目只做中低端的住宅项目。同样,在资金使用效率上,一个40万平方米的地块,从开始施工到开盘销售,只用两个月时间,孙宏斌把资金使用效率发挥到了极致。

  回头再来看现在的蒋飞,他对中天置业的定位其实一直不明确,表面定位为高端客户,但中端的也做,低端也不拒。事实上在房地产紧缩时期,整个房地产中介的客户定位都已变得模糊,有胡子眉毛一起抓的味道。这种作法看起来并无大碍,但可能正成为侵蚀中天的元素。多重定位容易导致资金规划和运用混杂无序、低效,资金链很容易骤紧。

  一言以蔽之,孙宏斌与蒋飞的商业模式都不是各自最后拘谨的主因,孙是由于扩张速度太快、手笔太大,蒋是由于资金运作效率太低(个人金钱观暂不考虑在内),而蒋的这一短处正是孙宏斌当年的优势所在。财经作家吴晓波在《大败局》中在顺驰倒掉后对孙宏斌的评价颇有怜惜之情:“尽管遭遇地产寒流,但孙宏斌将企业的成长性做得如此的刚性,实在是一个很让人遗憾的事实。”如今蒋飞的倒掉,单从行业角度而言,其在资金运作效率上的低能或许也正在被同行所惋惜——他如果能结识孙宏斌,学到其高超的资金运作术,或许就不至于逃之夭夭、成为万众唾弃的罪人了。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