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节能减排:软柿子如何真正成为硬杠杠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6日 07:06 人民网-人民日报

  邓建胜

  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的系列方案、办法于近日公布实施。其中,《“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明确规定治污减排与政绩考核挂钩,对完不成任务的地方和企业主要负责人,将实行全新的问责制和“一票否决”。此举引起媒体广泛关注和好评。

  早在20多年前,环境保护就被列入我国的基本国策。但由于环保措施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甚至开始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国策为何难以落实?原因之一,就是与招商引资、GDP增长这样的硬指标相比,环保的约束太软。去年初,单位能耗等指标写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成为重要约束性指标,应当够“硬”了。

  但事情并不这么简单。只要不与主要负责人的乌纱帽挂上钩,指标就会在上头被高高举起而在下面轻轻落下,这样的事情过去屡见不鲜。新的《办法》让人欣喜之处,首先在于它第一次明确:治污减排结果将“作为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且有一整套的办法措施。由此,过去的“软柿子”就真正成了说一不二的“硬杠杠”。

  新《办法》让人津津乐道之处,还在于强调发挥合力和对地方保护主义有更多的警惕。比如,考核中不再是环保部门唱独角戏而是会同发展改革部门、统计部门和监察部门齐上阵;规定各省市不能擅自向社会公布本地区年度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数据等。这都是大的进步。

  欣喜之余,也有担忧和期待。新《办法》虽好,但这考核指标的确定,可不能简单化,搞“一刀切”。比如,这些年来,人们总觉得淮河以北地区的水污染重于工业经济发达的南方地区,其中就涉及水质与水量的关系问题。事实上,淮河以北地区水污染重于江南,一个重要原因是淮河以北地区的水资源量远小于淮河以南地区,特别是枯水季节,哪怕少量的污染也死鱼死虾。就像浓度相同的一滴墨水,注入10毫升的杯中,水立即全黑,要是注入流动的河水中就消失得了无踪影。

  说这些,是希望制订减排任务的时候,能更重视环境容量与排污总量的关系。否则,即使我们欣喜于削减了多少、达标了多少,老百姓还是会不买账,因为只要量不够,他们感受的空气和水仍然是脏的;而如果制订的目标过高,地方政府跳起来还是摘不到“桃子”,就容易灰心丧气,弄虚作假。

  另外,如何让公众和新闻媒体参与到考核体系中来,也值得关注。从过去的经验看,一些重大的环境事故,往往都是先有媒体曝光,再有地方和部门跟进“严肃处理”。但在新的考核体系中,尚缺乏公众和舆论的参与,似乎有些遗憾。从多年的环保实践看,舆论对环境违法的威慑力,可能并不比自上而下的“一票否决”小。

  可喜的是,在国务院批转的有关通知中,已非常明确地指出:“要广泛宣传动员,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努力营造全社会关注、支持、参与、监督节能减排工作的良好氛围。”有了好的考核办法,有了好的社会氛围,软柿子才能真正成为硬杠子,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才能真正变成现实。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