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参与全球化的艺术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3日 12:29 财时网
事情总是有些奇怪。 当2005年年底,世贸组织第六次部长级会议在香港召开的时候,国人从新闻媒体上得知,来自韩国的农民在会场外示威,反对全球化。这一情景似乎令国人觉得有些奇怪,一边是各国经济界首脑为了促进全球化而不停磋商,一边是各国反对者的坚决抗议。实际上,穷国和富国都有不少人对全球化持一种怀疑,甚至反对的态度。 全球化到底对今天的人们意味着什么? 在哈佛大学的丹尼·罗德里克教授看来,全球化并不一定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有时候甚至会出现相反的结果。比如他经常举拉美国家为例来阐述自己的看法,拉美国家在上世纪80年代受到美国的督促,纷纷实行了开放市场以及自由化等多种主动融入全球化的措施。二十多年之后,人们发现,拉美国家的经济增长普遍停滞,阿根廷和墨西哥还出现了金融危机,经济损失惨重。 与此同时,中国实行了逐步开放的经济政策。相对拉美来说,中国远离了指导拉美改革的“华盛顿共识”。结果中国获得了惊人的经济发展,GDP增长率平均在9%以上,大量的人口脱贫。 然而,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弗雷德里克·米什金教授看来,全球化绝对是一个“好东西”,这点从他撰写的《下一轮伟大的全球化》一书中可以看得很清楚。这位米什金教授撰写过金融学方面的教材,而且还是美联储理事,对于关心美国经济的人来说,他的看法可以说是举足轻重。 先来看看米什金教授的例子:“1960年,韩国还是当时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之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于非洲撒哈拉地区一些国家。它仅仅同其他国家进行非常有限的商品和服务贸易,从国外流入韩国的资本也少得可怜,每年还不到4亿美元。如今,韩国已经成为亚太经合组织(OECD)这一富国俱乐部的成员,首都首尔可以比肩繁华的世界一流大都市。发达的国际贸易是韩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其1/3的经济与出口有关,国外流入韩国的资本增长了20多倍,达到每年100多亿美元。而1960年,索马里的人均国民收入比韩国要高出10%。但是,在后来的45年的时间里,索马里的人均收入下降了33%,而韩国的人均收入增长了10倍多,前者的人均收入下降到不足后者的10%。” 如此强烈的国家对比之后,米什金教授将韩国的成功归结为全球化,而将索马里令人吃惊的失败归结于不参与全球化的结果。为此,米什金教授还从历史的角度举出了19世纪日本和中国的例子。对于罗德里克教授的拉美证据,米什金教授认为诸如阿根廷和委内瑞拉等国经济停滞的结果正是这些国家所奉行的排外和民粹主义政策所致,而智利则因为其开放政策而获得了经济的增长。 两位优秀的经济学家对同一事物持不同观点,这在学界是常事,不过放在中国人的视野中看来,这样的争论实际上意义不大。大凡中国人都知道改革与开放的作用,近三十年的经济发展使得中国人对开放持一种相当正面的看法。 但在十年前,亚洲金融危机以及其中的惨剧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对国际经济和金融危机的看法。随后多年,从政府到学界的各方都在探讨中国如何在开放条件下防止金融危机的问题。尤其是2007年8月美国爆发了次级债危机之后,资产证券化等金融衍生品的风险也开始获得关注。而自几年前开始的人民币汇率问题,也使得中国面临着一个颇为艰难的选择。 中国经济发展虽快,但中国人对于金融危机的忧虑确实是实实在在的。20世纪末,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曾经出现过资本外逃现象。香港这个金融体系相对健康的经济体,在1998年遭到国际炒家进攻时也曾命悬一线。 汇率升值到底应该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方法?如何在扩大开放的条件下控制银行信贷的膨胀?资本管制的有效性如何?如何才能有效地避免金融和经济运行中的系统性风险? 米什金教授虽然赞美全球化,但却相当尖锐地认为,假如本地治理结构,包括金融监管、银行质量等方面太过薄弱,那么这将使得开放国的经济和金融面临巨大的风险,就像书中所描述的阿根廷、墨西哥和韩国一样。所以,融入全球化的过程,本身也对国内的基础改革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而采取一个什么样顺序来改革,则是一个颇有艺术的过程。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