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增强货币政策透明性是世界潮流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0日 09:23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评论员 唐学鹏 近日,美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伯南克表示,美联储将大幅度提高其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和信息开放程度,今后将把发表经济预测报告的次数从目前的每年2次增加到4次,从而为企业、投资者和公众提供有关经济前景变化的更及时的信息。同时,美联储经济预测报告的预测范围也将从现在的2年扩大到3年。报告内容将继续包括经济增长速度、失业率和通货膨胀预测,并包括美联储决策者关于未来经济形势以及经济前景面临的风险等看法。 提高央行货币政策透明度是经历过诸国经济史检验和无数学者唇舌交锋后的真知灼见。它的逻辑非常简单:如果民众很容易认同和理解某项政策,他们就会成为这项政策的“正面力量“,这项政策就会充分取得它所需要的效果。如果某项政策是晦涩和不透明的,民众不理解就容易排斥它,于是民众成为与之“博弈”的负面力量。最终,这项政策的效果被涂抹、被毁坏、被扭曲、被“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经济学家Stefano Eusepi和Bruce Preston在今年7月份发表的论文中非常详尽地刻画了央行增加其透明度和信息开放度有着巨大的好处。有趣的是,他们将扩大货币政策透明度和目标通胀制进行了比较。他们认为,无论央行还是社会公众都在巨大的不确定性的黑暗中摸索,他们需要巨大彼此坦诚、信息对接进而形成共同的理性预期。所以央行需要公布货币政策的细节、正在思考的图景以及货币政策工具在该时段的先后序列以及调整幅度。这些甚至比央行追求“目标通胀制”更重要。事实上,央行宣布“通胀目标”往往只是一种姿态,最重要的是如何能够让人们相信央行是愿意采取负责的态度来处理事态和“通胀目标”之间的关系。 当然,很多人会反驳说,在格林斯潘时代,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是“不透明”的,但是效果也不错。至少,格林斯潘本人没有伯南克那么喜欢透明和清晰,格林斯潘是模糊语言的语用学大师,他喜欢将自己的真心藏起来,不断地迷惑大众。但实际上,如果我们观察格林斯潘时代的市场对货币政策走向的预期以及格林斯潘“货币魔杖举动”之间的关系,我们就会发现,两者在大多时候是相当融洽和符合的。也就是说,当市场的理性人群认为该加息或者减息时,格林斯潘往往顺应了这种预期。格林斯潘其实是用行动传递出“符合市场预期的风格”。格氏让人感奋的是,他甚至在大众还没有清晰提出自己的预期之间,就已经开始行动了,这也使得他获得了更多的赞誉。实际上,他没有改变或者影响市场,而是抢在市场之间发出了“市场的声音”,以至于人们对他产生了“顶礼膜拜的错觉”,认为这是一种奇妙的先知般的灵感。而格林斯潘最让人争议的是新经济后期的“快速减息”阶段,这是市场上理智人士对他产生最多抵触情绪的时期,因为他们感觉到格林斯潘不恰当地做了“逆市场”的行动:格林斯潘在极力挽留泡沫,而不是消化泡沫——以至于格林斯潘在卸任前不得已向美国国会解释,“任何人都不会真正了解和控制泡沫,我也不例外”。 坦率地说,如何使得经济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具有更多的科学性是一个困扰人们的难题。Frederic Mishkin在其10月份的论文中表示,货币政策有“艺术“的成分,但不是说,货币政策要经常带有不确定性。对于一些亚洲转型国家而言,这是一个含义丰富的启示。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