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评论:政策当解主要矛盾 不求包治百病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8日 02:02 经济观察报
李利明 伴随着经济过热和资产泡沫的出现,关于宏观经济政策取向的争论越发激烈,由于参与争论的不仅有行业人士和学界专家,还有不少机构的官员,这就使得这些争论和不同声音将更有可能影响到高层的决策。然而在我们看来,争论中的很多观点都是从自身而非全局的利益出发的。而任何一项重要政策,都不可能让所有相关利益方都受益,但又不能因为有利益受损者存在政策就不推行。惟一的解决办法,是应该站在整体的角度,即从中国经济全局的角度来评估一项政策的成本和收益,从而决定是否推行。 从目前宏观经济过热和失衡的程度来看,客观上已经到了必须采取根本性的举措来解决深层次的问题的时候,这些根本性的举措包括汇率制度的进一步改革、从源头上戳破房地产泡沫和股市泡沫等。但是,也有一些机构、行业和学界的人士持反对意见,他们的理由往往是:采取根本性的举措会导致一些新的问题出现或者加剧已有矛盾,因此应该谨慎行事。 比如,面对10月份CPI同比上涨6.5%,很多人士都认为应该进一步加息,早在9月份的CPI数据公布时,就有人建议应该把利率提高至少54个基点,但也有声音认为进一步加息会导致境外热钱的进一步流入,在获得人民币升值的收益同时,也获得较高的利差收入;面对房价的不断飙升,有人建议通过更严厉的手段让房价下降,但是考虑到银行高达4.62万亿元的房地产开发贷款,认为银行将会受到房地产泡沫破灭的拖累,因此主张慎言刺破泡沫;反对戳破股市泡沫的理由也是大同小异;面对9月底1857亿美元的累计贸易顺差和14336亿美元的外汇储备,通过人民币的进一步升值来改变“双顺差”的局面已经十分迫切,但是商务部政研室发布最新调研报告,提示中国出口面临急剧下降风险。这就意味着是否既然面临这样的风险,而人民币升值又被认为将影响出口,升值的举措就应该缓行? 从上面的不同说法可以看出,面对宏观经济中的重大问题,来自各部门和相关学术机构以及利益相关机构有着众多的说法,并且出现多方意见相左。从自身利益出发的种种不同的说法,在涉及到对具体领域时,总是很有道理的,但是放在整个宏观经济全局看,就不一定如此。因为他们并不是站在是否有利于中国经济健康发展、是否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的全局角度看待问题,而是以自身的利益是否受到损害为基准,赞同或者反对某一项重要政策的推行。正是因为这些声音背后的势力过于强大,很多政策往往是有关利益方相互协调甚至妥协的产物,而那些根本性的举措由于反对声音的存在而无法推行,导致深层次的问题得不到解决。 于是,我们看到几年下来房地产价格不断上涨、“双顺差”一直持续、股市泡沫不断加剧、固定资产投资持续过热,而宏观调控效果却总是不尽人意。 在我们看来,过去几年来对于宏观经济的调控采用的都是一些常规的手段,然而,在中国经济面临重大结构性调整、内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今天,必须从根本上解决深层次的问题,必须采用非常手段。现在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从来没有可以“包治百病”的验方,有益有损是政策的必然,不能因为有利益受损者的存在而政策就不能推行,不能因为有反对的声音就止步不前,而是应该站在中国经济全局的角度,从整体的角度来评估一项政策的成本和收益,从而决定是否推行:如果对于整体经济而言,一项政策的收益远远大于成本,虽然有一些行业或者领域利益受损,也应该坚决地推行,对于受损者可以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补偿他们因为这一政策而遭受的损失;如果收益仅仅略大于成本,则应该缓行。 在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和政策环境中,决策者应该对于一项政策的成本和收益有清醒的认识,不但要考虑推出该项政策将带来的收益和成本,更要考虑如果不推行这项政策将会带来的成本和代价。这样就能够在进行决策时,不被任何一种似是而非的声音所左右,从而错过政策调整的最佳时机。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