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五一黄金周存废的民意反复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7日 14:30 华夏时报
本报评论员 任孟山 11月9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由“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研究小组”制定的《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征求意见稿,《方案》提出取消“五一”黄金周,改为放假一天。 消息甫出,立刻形成了蔚为壮观的舆论声势。不但在商业性网站的调查中,网民的反对声音很大,而且在公布调整方案的第五天,全国21家媒体共同发出了《关于“确保劳动者休假权保留‘五一’黄金周”的建议》,准备将建议由四川省法制办转交国务院法制办。 至此,关于“五一”黄金周存废的问题,公众和媒体意见都出现了戏剧性的反复。 在近几年的公众和媒体表达中,每到黄金周结束,都会形成一种“讨伐”黄金周的舆论小高潮。举出的理由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黄金周的交通拥挤、旅游质量不高、文物古迹损坏、事故频发、各种服务跟不上、拉动内需的最初考虑已经不再重要等。此外,对于改革黄金周的建议,也主要集中在了带薪休假上。在这次调整方案之前,11月5日,国务院法制办将《职工带薪年休假规定(草案)(征求意见稿)》授权新华社全文公布,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应该说,这是一次“吹风”,用重提带薪休假做点说服工作,是启动整个休假制度改革的前哨和组成部分。但即使如此,公众和媒体仍然不买账,对于取消“五一”黄金周的做法,反对声音强大,和此前对黄金周的看法形成鲜明对比。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民意反复?难道公众和媒体都是叶公好龙?民意反复的最终诉求是什么?显然,这些问题让人深思。 从已有的新闻资料来看,出现民意反复的最大原因是,大家担心在失去“五一”黄金周的同时还会失去带薪年休假。虽然从1995年开始实施的《劳动法》中,就已经规定了“国家实行带薪年休假制度。劳动者连续工作1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但是,在经过12年之后,“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的条款才刚刚开始出来征求意见稿。问题是,这个姗姗来迟的征求意见稿中对带薪年休假的规定强制性很差,大家普遍担心带薪休假恐怕只是纸面上的权利,尤其是以货币代替假期的规定,给了单位足够的选择弹性,也给了单位可以不让员工休假的合法性。 此外,对于“十一”黄金周更加拥堵的考虑、回家团聚机会的减少等,都是民意反复的原因。而且,民意反复的逻辑应该还有一个可能性,就是在此前大家普遍表达废除黄金周的时候,有很多不想取消的人并没有发表意见。因为仅仅是媒体的呼吁并不一定造成政策调整,况且,在取消声音几乎一面倒的时候,很多人不愿意发表反对意见触这个霉头。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沉默的螺旋”,让取消的声音统治了天下。但现在不同了,因为要玩真的了,他们如果再不说话,自己的想法就可能再也没有机会说话了。 因此,从这些分析中可以看出,公众和媒体都不是叶公好龙,其权利焦虑中包含着自己的诉求,就是要尽可能保住已有的果实。其实,从已有的各种调查来看,大家的真实想法更倾向于改革黄金周这种休假方式,而不是取消黄金周;是想让带薪休假作为黄金周的补充,起到分流作用,而不是让黄金周消失,何况在取消的同时,没有刚性的、可操作的带薪休假保障措施。所以,取消“五一”黄金周的民意反复,不是一个有点怪诞的事情,而是一个正常的现象,谁都不想要一个口惠而实不至的美丽许诺。 不过,从这次看起来有点不正常的民意反复中,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应该意识到一些问题,那就是必须认识到已经存在的民意表达是否充分,是否具有足够的代表性,如何在技术和理念层次进行提高,以便收集更充分、更广泛的民意。在这个过程中,政策的制定者不需要也不应该抱怨民意的“反复无常”,而是应该看到众声喧哗背后的民众权利意识的觉醒,需要依据民意变化修正公共政策的调整幅度,不是“方案预计不会再有大的变动”的定调子式的霸权说辞。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