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左小蕾:中国通胀尚未恶化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6日 05:30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10月份CPI同比涨幅达6.5%,数据公布后引起各方面对通胀的特别关注。作者认为,对于CPI走势的判断是,没有“回落”,也不存在“反弹”,因为根据9月份的CPI涨幅比8月份下降0.3个百分点来判断“回落”不符合经济规律。 同时,作者不认为中国的通胀已经恶化,6%的通胀水平下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基本是均衡的,这说明经济从总体上来说是平稳的。围绕通胀问题,应该从理论和实践多个角度进行更深入和全面的分析。 □左小蕾 许多分析认为,10月份6.5%的CPI涨幅是通胀的“反弹”。我们认为,“反弹”的说法有误。反弹的说法可能与受一些对数据解读的影响有关。 不是反弹 9月份CPI涨幅是6.2%,相比较8月份的6.5%下降0.3个百分点。有许多解读认为,通胀已经从高位“回落”,开始下降。但是10月份的CPI并没有继续“回落”,所以“反弹”一说就比较难对已经“回落”的观点自圆其说。我们认为,没有“回落”,不存在“反弹”。 得出一结论是因为根据9月份的CPI比8月份的CPI下降0.3个百分点来判断“回落”本身不符合经济规律。所有的经济现象的出现,都有一个过程,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的积累后,才会出现相应的问题,问题出现后也会有一段时间的延续。特别是宏观变量,一般不会发生突变现象。 通胀的形成与其他经济现象一样,非一日之寒,当然也不可能被控制于“一日之功”。回顾过去历史上的通胀时期,至少半年一年,有时甚至延续几年的时间。90年代初期的高通胀持续了近两年的时间。9月份的CPI数据比8月份有所下降就谈“回落”的说法,缺乏理论和实践的支持,反弹之说就没有意义了。 特别是“通胀反弹”至“11年来的最高点”的说法有些耸人听闻,可能会造成通胀形势“恶化”的负面印象,误导老百姓和政策对通胀形势的认识和判断。实际上,10月份CPI6.5%不是“反弹”,更不是“恶化”,只不过是价格水平形成的延续性的表现,完全符合经济规律。总量经济变量的改变不可能“瞬息万变”,微观市场的调整也有生产周期和季节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认为,直到今年底和明年年初,CPI从数据上还会在相应的5%-6%的水平才是合理的经济规律的反应。如果成品油的价格调整的影响传导到位,可能会填补心理调整和价格控制带来的价格水平的调整,更会支持CPI数据保持相应水平。 食品价格上涨也是货币现象 许多分析对通胀的货币现象认识不足。根据统计局公布的数据,食品类价格上涨17.6%,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幅度最高,达到38.3%。虽然微观环节的生产周期使CPI数据会在一段时间内延续相对高的水平,但是我们还是希望通胀的货币现象得到应有的关注。 CPI作为价格水平的描述性指标,选取的主要是一般消费品,食品的权重很大。因为一般消费品价格的上涨对一般消费者的影响很大,对通胀预期提升的影响很大。历次通胀大部分都主要以食品价格的大幅上涨为特征。换句话说,食品价格上涨与通胀水平的上涨实际上没有太大的区别。实际上食品类市场长期以来都属于过剩供给的市场之一,不可能突然出现巨大的供求缺口导致价格上涨。食品市场也不是垄断性市场,一直是竞争程度较高的市场,不容易有价格操纵。所以食品类价格当前出现普遍上涨的事实,显示流通环节价格上涨的信号作用应该比较强烈,也可能是某种程度上的货币贬值的表现。 所以不能以“食品价格上涨为主”而忽略通胀是一个货币现象,可能带来价格水平上升这样一个基本的经济学常识。大量的实证研究也证明,通胀的形成与宽松的货币政策有两年滞后的关系。中国被动的货币发行导致的流动性过剩已经两年多,猪肉价格的上涨正好成为催化剂。猪肉引起食品价格的普涨,应该是这种催化剂效应的一部分。 利率与通胀 对于利率治理通胀的作用需要进一步的认识。对利率治理通胀的作用要在两方面加强认识。一方面,需要更全面分析通胀上涨的原因。如果通胀不单是猪肉价格上涨的原因,特别是存在货币供应量超过经济运行中的总需求的问题,只有实际利率的提升,才能最终达到通胀预期下降,而不是变成真实通胀的效果。 另一方面,利率的调整要达到货币政策预期的效果和影响,微观环境中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银行对利率要敏感。利率提升要逐渐缩小利差,使银行自己调整贷款利率,从风险防范的角度减少资金的供给进而降低总需求。二是企业要敏感。企业要能够从投资收益减少,降低投资规模的角度敏感反应利率的提升,利率提升就达到减少投资需求进而降低总需求的效果。三是消费者要敏感。实际利率的提升,消费者要能够转变刻意多买消费品而推高消费品价格的行为和意愿。 这三个问题属于结构性问题,结构性调整得不到相应的改善,利率政策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并且影响利率市场化进程,影响货币政策的作用,影响宏观调控或者宏观管理的效果。当然我们还应该注意,任何政策都有实施过程,特别是利率政策需要累积效应。 汇率与通胀 对汇率提升有利于降低通胀的观点要具体分析。理论上来说是对的。汇率升起来,进口产品的价格会降下来。但是,是否能够缓解通货膨胀,要看是否能够达到进口替代的效应。这里需要进一步分析两个问题。 首先是进口产品的结构与CPI结构是否有一定的重合。CPI的构成是一般消费品,我国现在进口产品可能更多是一些原材料、大宗产品和设备机械,粮食、高档消费品等等。这些产品与CPI的构成直接重合的并不多,并不能直接产生替代效应。目前,这些大宗产品的价格都呈现上涨趋势,人民币的升值要超过这些商品价格上涨幅度,才能对国内被替代品的价格产生影响,否则反而会推动国内的价格上涨。比如,石油价格上涨,国内成品油价跟随上调。会使几乎所有商品的成本上升,如果传导到最终消费品上面,CPI将不减反升。人民币升值可以多买资源类产品的说法,也应该注意前提条件。 其次,人民币升值的幅度。因为要达到进口替代的目的,进口商品一定要具备比较优势。高档商品的比较优势可能体现在差异性上面,但同类一般商品可能是价格优势更大一些,特别是要替代现在涨价的商品,价格一定要更便宜才能具有替代性。中国目前是一般消费品出口大国,所制造的大部分是一般商品,中国变成全球制造业中心就是因为其具备生产这些商品的比较优势。现在要用没有比较优势的进口产品替代中国制造的同类低端产品,假定进口结构调整,一般消费品进口增加,人民币必须大幅升值来抵消中国在这些产品的比较优势,才能使进口产品的价格显现优势。与其这样,还不如直接大幅调控国内一般消费品的价格。要特别注意的是:在中国的人口红利结束之前,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具备以一般消费品的进口替代作为发展战略的比较优势。 我们并不认为中国的通胀已经恶化,6%的通胀水平下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基本是均衡的,说明经济从总体上来说是平稳的。不过对存在通胀预期的上升的各项新增因素要给予特别的关注。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