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奢谈资源价格市场化改革会延迟真正改革进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5日 10:39 南方周末

  叶檀  

  -经世济民

  *抛开根本问题不讨论,只盯着成品油定价机制,有以提高社会成本的办法缓解缠绕在油价身上的利益矛盾之嫌。*

  每当油荒风险袭来之时,推进资源价格市场化改革的呼声就如期而至。但不顾前提条件,奢谈市场化改革,恐怕在货币流动压力的通胀风险之外,还会引起成本推动性的通胀风险,这并不是所有人乐见的。

  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布的《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资源价格偏低是我国经济内外失衡的重要诱因。大量资源廉价使用,人为压低了国内产品生产成本,助长了投资扩张,刺激了出口快速增长,导致贸易顺差持续扩大,“推进资源价格改革虽然可能增大短期通胀压力,但如果推迟改革,扭曲逐步累积,损失可能更大”,这是央行首次明确提出资源价格改革优先的动议,并且是在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升温的背景下出台的,不同寻常。

  政府从11月1日起把汽油、

柴油与航空煤油的零售价提高近10%,以增加国内供应,这与政府提出不涨价的承诺时间相差不远。同时,为避免对经济与民生造成负面影响,政府不会让不断上涨的燃油价格影响运输和其他依靠燃油的行业,而会向这些行业提供直接补贴。但中国的能源压力不会因此降低,国际能源署上周三表示,中国将在2010年前后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石油进口国。

  呼吁放开成品油价格机制改革隐含的逻辑如下:定期发生的油荒是因为成品油定价机制不合理,政府的价格管制使原料油与成品油倒挂。市场化的价格形成体制不仅是理顺油品市场,也是理顺所有市场价格的题中应有之义。

  但一味强调油荒是因为定价机制不合理,则是倒果为因,是对影响中国石油行业市场化的真正拦路虎有意视而不见。

  根本原因是汇率低估,不止中国,压低本币是所有以出口拉动经济的发展中国家的共同选择,以便使国内产品能以较低的价格出口到国外扩大出口份额。除了石油价格之外,举凡资源、劳动力成本等所有的生产要素都被压在一个较低的区间。石油价格是目前经济发展阶段和汇率体系之下的必然产物,并不是油价受到特殊压制。因此,要改变中国生产要素被刻意压低的现状,决策层必须对货币政策、要素价格有全局考虑。

  目前,中国与印度的消费需求因素被当作全球油价上涨的天然借口,事实上,这是在为美元贬值找另一只替罪羊,为对冲美元贬值风险,国际投资机构沽空美元推高油价是一场明摆的请君入瓮游戏,不管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如何放开,都无法突破这一能源价格陷阱,这是国际投资者分享中国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红利的大好机会。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与世界油源国展开合作外,还必须打通卡住石油运输的咽喉要道,同时参与世界石油的定价权之争。因为期货市场风险有中储油、中航油等前车之鉴就卡住期货市场的发展,是因噎废食之举。

  以油价为突破口试图进行价格闯关,这样的闯关很难成功。20年前的价格闯关带来的是18%甚至20%的通货膨胀率,并且使中国社会、经济走了大弯路,不得不在通胀之后实行严厉的紧缩政策。如果不想让噩梦重演,应该放弃单兵突进式的在书房以西方模式设计改革思路的价格闯关方式,而首先以财税制度、竞争制度等方面的变革为价格闯关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事涉资源价格这样重大的价格闯关计划,必须慎之又慎。根据其他国家的经验,油价要走向市场化,首先要解决油价逐步放开后的补贴问题,其次要以燃油税取代目前各种各样的交通税费,同时放开石油下游链条的竞争,对油源适当放松管制,使民企在炼油、加油站等中下游链条中占据一席之地,同时也不影响石油巨头聚集全社会的资源参与国际竞争。

  很可惜,在呼吁放开成品油定价机制的诸多理由中,我们听到了来自石油巨头、炼油厂的声音,听到有关部门的研究专家关于成品油价格过低增加石油消费威胁政府能源政策的报道,但他们没有提及的是,中国燃油税争论十多年迄今未能出台,不管国际油价高涨还是回落,总有公路养护、交通工具管理等多个行政部门提出各种各样的反对理由;他们也不愿提及,虽然国际油价上涨,作为70%以上原油必须进口的中国最大炼油企业中国石化仍然有巨额赢利;更重要的是,便利的城市公共交通并未及时跟进,推动

汽车产业发展拉动消费至今还是一个被积极推行的政策,消费者已经以比欧洲同等档次的车高得多的价购买了汽车,如今又被作为污染环境与消耗能源的罪魁加以指责;当然,政府一直提及的石油战略储备也应尽快见之于行动,仍然令人遗憾,国际油价低迷时,我们的石油巨头们却忙于打通上下游产业链。

  这些市场基础如何建立,需要有关方面从大局出发,拿出科学的规划,为中国的经济安全、提振国内消费需求、改变环境质量找到一个平衡点。抛开根本问题不讨论,只盯着成品油定价机制,有以提高社会成本的办法缓解缠绕在油价身上的利益矛盾之嫌。从以往的经验看,只有放松管制、提倡竞争、建立了正确激励机制的行业,才能解决市场化定价难题。相反的例证,恕我眼拙,迄今未见。

  (作者为经济评论家)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走进城市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