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白领工资标准:虚构标准背后的社会定位焦虑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4日 02:13 第一财经日报
季谭 在没有对“白领”作范畴上的严格界定情况下,此次出炉的所谓“白领工资标准”,显然有调侃之嫌,也不具备作为标准所应有的价值 不久前,一份关于工资标准的报告成为公众议论的焦点。一份号称中国社科院公布的“2007年全国主要城市白领工资标准”在网上流传,并被多家媒体转载,针对这一标准是否反映了真实情况,网络上众说纷纭。 “之所以这则网络消息经纸媒转载后酿起轩然大波,主要是随着社会转型、经济发展及收入差距的扩大,人们很想知道自己的收入大体在社会中处于什么水平。”有学者这样解释。更富戏剧性的是,这份工资标准,竟是伪造的。 无“白领工资标准”课题 根据这份“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的2007年全国主要城市白领工资标准”,温州:5020元;北京:5000元;广州:4750元;海口:2600元;太原:1980元;成都:1900元;合肥:1680元。 文中表明这一划分包括了各城市物价水平、居住成本、交通成本、城市现代化程度等诸多方面因素;同时,外地务工者在此基础上增加1800元,共分七档。 经查证,此消息最早源于两年前网络论坛里的帖子,后被平面媒体转载、编辑。中国社科院新闻宣传处负责人分析后还认为,很可能是一些小媒体为了出风头,在某些学者文章中断章取义,并冠以社科院名头发布,结果被全国各地媒体转载。 不过,新华网也在11月3日报道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日前公布了2007年全国主要城市白领工资标准。” 这份报告到底是真是假一时难辨真伪。 根据已把《白领工资标准》一文转载到其个人博客的中国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宋志华向有关媒体透露,去年曾听说过社科院有这个调查,但至于为什么网上会先发布这组数据,他就不得而知了。不过他认为,该标准比较合理,对企业家给白领定薪酬提供了参考。 是否真有社科院某个部门在研究白领工资标准问题?本报记者查阅了社科院经济所、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财贸所、世界经济与政治所、人口所、社会学所、工业经济所等社科院官方网站各子站网页后,都没有找到与“白领工资标准”相关的课题内容。 《第一财经日报》询问专门研究工资标准问题的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及社会所有关人士,他们都表示没有发布过这一研究报告。 由于影响越来越大,迫于无奈,11月6日,社科院新闻办在其官方网站发布澄清声明,“从未发布过‘全国白领工资标准’”。 声明说,近日,一则以“社科院公布2007年全国主要城市白领工资标准”为主题的新闻报道在各大媒体接连出现。一时间,有关“白领”界定是否准确、社科院报告是否权威等话题,在各大门户网站论坛引起“热议”,并已给该院带来严重负面影响。 据该院新闻办调查了解,该院有关研究所和课题组从未发布过所谓的“2007年全国主要城市白领工资标准”,也没有进行过有关研究工作,并称,“我院发布的研究报告都会通过正式宣传渠道,并标明相关研究单位或课题组。” 社科院的课题发布程序 即使如一般所称的社科院发布的2007年能源蓝皮书、2007年经济蓝皮书、2007年文化蓝皮书等,经《第一财经日报》深入调查了解发现,这种提法也有问题。社科院有关人士11月10日告诉记者:“课题发布信息都要用个人名义,并不能以社科院名义发布。”同时,该项目必须有项目课题负责人。 而新闻发布会发布的研究课题内容,一般也以各个所的名义发布。不过,“很少有单独课题搞新闻发布会的。” 像社科院能源蓝皮书、文化蓝皮书等说法,实际上是“个人申报的课题,然后在发布时可能冒了它(社科院)的名号。” 对于这些蓝皮书、白皮书的申报、结题状况,社科院内部人士向《第一财经日报》介绍:“作为申报课题来说,只要报上项目,比如某个所就某一领域形势进行分析与预测,就会每年固定,如出版物一般,有统一规定形式。” 针对此次引起广泛关注的“2007年白领工资标准”事件,“我们单位应该没有这种事情”,上述人士称,的确有学者在做有关白领生存状况的研究,不过并没有公布过;而且,即使对所谓白领生存状况进行研究,其工资标准也是谁都不能定的,因为“这还是要由国家专门机构来定,不是随意什么机构能定的”。 这位人士认为,就算白领工资标准在做研究时能计算出来,也应以个人名义发布或课题组名义发布,而不能以社科院名义发布。“让社科院来发布这些信息,它负不了这个责任,也不符合社科院身份。” 他打比方说,现在的确有学者在做社会阶层分层研究,像某形势分析与预测,就是某主编、副主编的名字,连研究所都没有挂。这也意味着:“就是这几个人负责,发布以课题组名义。” 上述人士告诉记者,一般来讲,某一科研课题管理,从立项到结题,都有一个程序,不过对于细节院里并不插手很多。“某一课题申请下来,可能所里要提5%,因为都是所里经济核算,进行财务管理;但社科院受益并不大,跟它没有关系。” 而对社科院来说,它主要负责行政开支、科研经费,这都是国家经费,有正规程序,当然社科院也“鼓励要课题,但并不鼓励滥用它的名号”。上述人士称。 对于此次出现的“白领工资标准发布”闹剧,社科院科研局有关负责人亦矢口否认,并声称,即使是课题,也应该由专门的机构来发布报告。 “白领”讨论莫衷一是 为何“白领工资标准”成为公众话题?有学者分析,尽管针对不同社会群体的各种研究都在进行,但大多局限于学术领域,具体直观数字统计较少。相关统计部门也只在总收入、平均收入等宏观方面着手,每个人并不能按图索骥找到自己的定位。 为此,有观点认为,之所以社会对一则假托社科院发布的谣言的关注度,竟超过社科院正式发布的一些“白皮书”、“蓝皮书”、“绿皮书”,还是说明谣言所涉及内容事关重大,完全可以成为社科院专家的研究课题。 这些数据之所以引起这么大的争议,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可能在于“标准”到底该如何界定。 何谓“白领”?在西方看来,是指那些坐在办公室内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他们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因一技之长而被老板聘用为管理层或做一些文职工作,并追求生活多样化及高质量。 而在我国,“白领”一词算是舶来品,并没有明确定义,其意思表达混乱,多出现在调侃场合,甚至还常被滥用。 因此,在没有对“白领”作范畴上的严格界定情况下,此次出炉的所谓“白领工资标准”,显然有调侃之嫌,也不具备作为标准所应有的价值。 事实上,不管白领现状怎样,当前的讨论还是代表了一种声音,而白领的生存状况研究又与我国学者对“中产阶层“的研究有关。 各个国家对中产阶层定义并不一样,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指出,国外现在都不谈中产阶层,这个概念是中国一些经济学家炒作出来的。收入上,中产阶层既不是穷人也不是富翁,同时还受过良好教育的职业群体,在社会生活中享有比较高的职业声望。 客观说,中国中产阶层发育相当缓慢,清华大学社会系教授孙立平认为,除了在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大城市之外,中产阶层还踪影难觅,中等收入者在整个社会中所占比例还很小。 另有专家认为,在中国,最近几年,这个社会阶层正日益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同时背负房价飞涨、医药费高昂、子女教育成本上升的包袱,同时白领岗位片面集中于城市尤其是大型城市。 还有观点认为,旧的社会阶层结构正在瓦解,新的尚未形成,阶层划分未定的焦灼感降低了中产阶层的幸福指数。 “中产阶层”的界定 那么,到底对于中等收入者标准有没有大致的范围界定?孙立平撰文指出,最近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的一项研究提出了有关中等收入者的标准,即将家庭年收入5.37万~16万元、个人年收入3.4万~10万元作为中等收入者的标准。 这项研究认为,以这个标准来衡量,目前的中等收入者占全国总人口的7%左右,大约有1亿人口符合这个标准。还要看到,即使是在比重很小的中产阶层中,公务员在其中还占有相当的比例。 “国外界定中产阶层,是从财富、权利和声望三个指标来衡量,包含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更多的是从精神状态和生活方式去判断。”夏学銮在参加一个相关讨论时表示,中产阶层要有很好的社会地位、职业,以及优越感,受过良好教育,且属于白领阶层,有良好修养,也受人尊重的这样一个阶层。 所以不能说收入高就都能成为中产阶层。“关键是看他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社会地位、对社会关心的程度及自己与社会整合的程度。”夏学銮介绍。 “职业、地位、声望这些是衡量中产阶层的标准。我们说大学是制造中产阶层的摇篮,因为中产阶层是一个职业概念。”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陆学艺认为,比如一个白领每月挣3000多元,他也算是晋身了“中产阶层”。 按照国外理论和国内的研究,中产阶层包括两部分人,一部分是有产业的,一部分是被雇用的,陆学艺说,第一部分国外叫“中产阶级”,也就是中小企业主、中小农场主,在中国就是中小私营企业主、国营工商户,这些是有资产的;第二部分人就是知识分子、白领阶层。一般来说像教授、行政管理人员、科技工作者,都应该算是中产阶层。 而按照中产阶层的传统定义,它的主体就是所谓“白领”,即从事非体力劳动的薪资雇员。 欢迎订阅《第一财经日报》!订阅电话:010-58685866(北京),021-52132511(上海),020-83731031(广州) 各地邮局订阅电话:11185 邮发代号:3-21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