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极地问题上应存在全球伦理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3日 00:14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评论员 唐学鹏 全球变暖不仅是一个可怕的自然现象,同时也诱致出未来版图争斗的政治景象。俄罗斯在北极海底插旗掀起“圈地运动”,向世界宣布俄罗斯在北极具有“海洋领土权”,欲使北极海床所蕴含的巨大能源储备(尤其是天然气)纳入控制之中。这引发了北冰洋沿岸其他国家的不满,丹麦、挪威、加拿大等国都发布了他们对北极海底的罗蒙诺索夫海岭拥有主权。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判断一个国家的海洋主权,主要看其大陆架的延伸情况,但目前这些国家都拿不出过硬的证据向联合国证明其在北极的海洋主权。 美国人也派遣科学队伍对北极海底进行探测,声称是为了向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供边界信息。由于美国的地理位置,它很难对北极构成“领土要求”,所以可以推测,美国人可能会用精密的探测数字证明,北极同俄没太大关系。 英国人也开始强调其对南极海床的领土要求。英国曾经在1908年对南极提出主权要求,但随后许多国家加入到南极的争夺中,这些国家包括新西兰、澳大利亚、法国、挪威、智利、阿根廷。大家各不相让,1959年各国签订了《南极条约》,将彼此对领土的要求“冻结起来”。现在英国人要求解除这一冻结,英国将合法地获得其南极领地,这使得俄罗斯又反对英国等国分割南极土地的做法,并宣称其在南极也有巨大的领土要求。 毫无疑问,这场“极地之战”的根本原因在于南北极巨大的能源储备——尤其是天然气储备。起初俄罗斯想利用石油作为“对外制衡”的武器,但是石油市场是一个石油是一个成熟的、各方的博弈力量和博弈规则都非常完备和均衡的市场,定价规则权力已经被瓜分,无法占便宜。而在天然气方面,俄罗斯独步天下,已探明的储量中,俄罗斯占了32.6%,世界第一。俄罗斯的天然气主要由俄罗斯石油企业OAO Gazprom掌握。另外,天然气比石油更依赖管线运输,这意味着俄罗斯不仅可以动用天然气资源,而且还可以通过控制管线资源来进行地缘政治博弈。 在这场“极地争夺”中,中国采取什么样的战略是异常重要的。由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能源短缺问题异常严重。这也使国内越来越多人开始思考更积极的能源参与权。不过,那种“挤入式的领土要求”是不妥当的。因为就地理位置而言,中国不存在大陆架延伸至南北极的任何可能。 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运作的空间”。中国可以考虑打出“人类共享牌”。例如可以向联合国提议要求“极地的领土归属全球化”、南北极领土由联合国托管,在这个基础上让“极地非商业化(主要用于科学考察发现)”,延续1991年达成的《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的精神,该议定书第七条规定:50年以内任何与科学研究无关的矿产资源活动都予以禁止。但是,根据目前情势发展可能很难用“封闭商业开发”的提法予以控制,因为那些靠近极地的国家正在大张旗鼓地做“圈地”和“能源开发”的各项准备。那么,可以考虑提议,极地能源开发需要缴纳“全球税”,比如开采1立方天然气将被开征“极地开发税”,由联合国来收取,计量货币是特别提款权。而这笔税收用于治理全球变暖(在京都协定书框架下,对穷国的减排再补贴)、世界银行的扶贫项目以及提高穷国在IMF上的特别提款权份额等等。 这种姿态不仅基于自身的实力和世界大国的政治格局,而且很容易广泛地联合众多发展中国家和其他不能直接参与极地利益的政治集团,来形成符合“全球利益均衡”的话语市场。这种策略如果被采纳,还是有成功概率的,至少美国目前立场是很含糊的。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