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2008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政策选择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7日 11:24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

  作者:李泊溪

  我国经济发展处在关键阶段。我们理解这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有许多成绩同时也面临若干主要课题要解决,可以说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创新现阶段发展中持续、稳定、协调之间关系,将带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局面,这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和预测是很重要的。 

  2008年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是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从改革开放开始的1978年到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7%,近几年达到两位数字的增长。在我们面对经济增长总体好形势的同时,也要看到“经济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不稳定、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的问题,主要是经济增长速度偏快,结构性矛盾突出、发展方式粗放、资源和环境代价过大、物价上涨压力增加、体制机制性障碍还没有根本消除”。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战略性的综合治理,国家下决心做出不懈的努力。  

  对2008年的经济发展,宏观调控首先就要解决经济发展速度偏快这样一个重要问题。2007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在高位上呈缓慢上升走势,经济发展速度有所加快,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1.5%左右,必须针对此增幅进行宏观调控,以避免经济从偏快走向过热。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经济由偏快转向偏热趋势在加强。

  2007年宏观调控力度明显,有些调控根据经济发展情况适时出台。如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利率和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三大调控措施,取得一定效果。2008年继续贯彻这样的宏观调控思路还可能产生后续效应,对经济增长的稳定和适宜调控是有利的。      从经济发展需要看,2008年需要完善和加强宏观调控,进一步提高市场基准利率水平,继续收缩资金的流动性。近期基准利率特别是存款基准利率的调高,缩小了存贷利差,但幅度不够大,还有空间。同时警惕国际“热钱”大量流入。要进一步运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票据等手段,加大回收市场的流动货币等综合措施,稳定货币供给,抑制经济过快增长。总体上看,要采取偏紧的货币政策,从稳定需求,特别是股市需求的角度出发,调低年初计划的货币供应量。 

  规范股市发展,促进经济与社会稳定

  随着上市公司业绩的好转,股市投资价值提升,股权分置改革等基础性制度建设取得进展。我国股市走出低速,从2005年7月份开始出现恢复性上涨之后,国内投资者信心恢复,奠定了国内股市上涨的基础。加上国内资金充裕,居民储蓄巨大,可投资领域不多,股市上升吸引力加大,散户投资者蜂拥入市,大批资金从银行转入股市,推动A股市场持续火爆。国内股市过热主要是内资推动,外资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当前的情况是股市的市场市盈率已经很高,结构性泡沫已经出现,居民和资金拥入股市,产生了众多隐患。一是,新股民风险意识淡薄,在国内股市监管不够严格和炒作存在的情况下,容易导致上亿股民跟风,造成股市大波动,这可能引发社会问题。二是,用于炒作的大量银行资金通过各种渠道流入股市,如果出现股市的泡沫破灭,股市的损失可能转化为银行呆坏账,从而可能引发金融危机。此外还可能引发其他的连带效应,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这种潜在的可能风险必须严格防止。国家有关方面已重视这个问题,并采取了一些措施,需要进一步强化,既要考虑有众多股民这一因素,更不能因此而放缓调控的步伐,愈早采取措施愈好。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股市的市场特征很强,有其自身规律,股指特点与经济运行特点不同,不能用稳定经济的模式来稳定股指。  

  2008年,政府首先要做的是加强监督管理、加强股市制度建设、规范股市发展、严厉打击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违规违法行为;进一步严查银行资金违规流入股市,并彻底严办;进一步严查企业资金违规违法炒股和挪用公款炒股,加大惩办力度;加强对境外资金的监管,严防外资违规违法流入股市。股市的发展和监管是综合性问题,要与中国整体改革的推进相结合。特别是金融改革和多元化资本市场的建立,对股市的改革发展和引导国内投资者借助专业机构进行投资,以及提高股民素质等工作需要配合进行。

  改善对投资的调控与管理

  投资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其过快增长也是使国民经济从增长偏快转向过热风险加大的因素。因此,投资的增速倍受关注,抑制反弹,具有重要意义。 

  2007年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呈现反弹的态势,值得认真关注。在投资中,增加较快的是企业应对汇率升值、出口退税降低和国家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而加快技术改造的结果等因素,但原有投资中就有不合理投向等因素,新增投资应对原有不合理投资的替代。从投资持续反弹的情况来看,2008年对投资进行调控是促使国民经济持续平稳运行的重点。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月度累计投资增速呈现逐月加快的情况看,新开工项目及其计划投资额增加更猛,预示2008年投资增速加大的可能。 

  我们要重视固定资产投资加快的三个原因:一是企业加快技改步伐是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加快的主要原因;二是房地产供不应求是房地产投资反弹的重要原因;三是部分产能过剩行业投资快速增长是相应投资反弹的重要原因。 

  2008年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政策手段稳定总需求,推进投资的市场化改革。继续控制投资需求过快增长,并加强以下措施:

  1.坚持减少资金流动性,严格控制信贷。

  2.合理引导投资方向,在合理调整结构的情况下,重点压缩产能过剩行业的投资。

  3.提高生产要素价格和准入标准,抑制低效投资项目,完善并严格执行节能、降耗、环保、安全、技术等方面的市场准入标准。

  4.改善政府职能、强化地方政府对投资的影响,加强对地方政府贷款项目的审查。

  扩大消费初见成效,继续引导内需 

  2007年以来,我国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快速增长,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提高,这是多年来扩大内需期盼的结果。消费品零售额快速增长,带动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据有关部门初步测算,2007年一季度消费品零售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9.4%,比2006年全年提高3.3个百分点。当前消费需求呈现的增长态势,是本轮经济周期以来消费增长的最好状态。  

  消费增长的主要原因:

  一是,收入快速增长对消费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大。 

  2003、2004和2006年国家接连三次较大幅度提高了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工资,社会其它阶层也都不同程度地比照执行,同时多次提高城市低保人员的补贴标准等,收入水平持续增长。经过一定滞后期,会对扩大消费产生积极的拉动作用。   

  二是,国民经济连续数年高速增长,消费者信心倍增。

  2002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GDP增速一直在高位,而且逐年提高,从2002-2006年GDP分别增长9.1%、10.1%、10%、10.4%和10.7%。这样的经济增长给广大居民带来了良好的经济增长预期和收入增长预期。 

  三是,农村市场零售额增速提高的幅度大于城市,农村消费拉动作用增强。  

  四是,住、行等城市消费结构升级产品消费增幅较高。

  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我国经济的增长使广大居民进一步分享到了经济增长的成果,这既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是多年来宏观调控的目标,有利于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这种情况是来之不易的,也是初步的和不稳定的。我国要继续执行引导消费的方针,在政策调控上必须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2008年,减轻居民消费后顾之忧的保障措施应加大,如完善和规范城乡居民社保制度,扩大社保覆盖面;出台较多严厉的制止教育高收费、乱收费的措施,强调中、小学的义务教育性质;对医疗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继续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政策等等。这些与全面推进改革密切相关,通过加大改革、加快国家化解未来可能加大居民支出的举措,促使居民消费长期持续稳定发展。 

  在2008年,需要注意的是消费结构升级,其对中长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我们要注意到,这一轮消费结构升级以买房、买车和装修等为热点,对房地产投资和相关工业发展的带动作用较强,对资源和土地压力在加大。因此,对这部分消费的增长应适度引导,不能过于旺盛,以利于经济协调发展。总之,适度引导消费结构、升级速度,对稳定经济发展具有基础性意义。

  稳定外贸发展、支持进口

  2007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截至2007年8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13697.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4%,高于2006年的23.8%,其中出口7657.3亿美元,增长27.7%,高于2006年全年增速27.2%,进口6039.8亿美元,增长19.6%,低于2006年的20%。尽管相差不大,但从方向上看,表明中国适当提高进口的设想尚待落实。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外贸占有很大比重,其中加工贸易比重很大,这既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又表明中国在世界经济分工格局中的地位。这种情况的改变需要相当一段时期,它不仅是中国的事,而且涉及到国际经济。因此,在短期内,可能会有一定的贸易结构和数量关系的调整,难以有根本性变化。国内外对此都应有清醒的认识,支持进口、促进进出口平衡、减少贸易摩擦是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重要内容。 

  2007年,我国出台了鼓励进口的政策和措施,进一步简化企业的进口程序,并实施《自动进口许可管理目录》,取消了338个税目的自动进口许可证管理等一系列鼓励进口的措施。

  从外贸情况看,我国外贸顺差较大,而且还有增长可能,2008年需进一步采取必要政策措施。政府近期采取的限制“两高一资”(高污染、高能耗、资源型)产品出口等政策,既有利于缓解出口增长,又有利用于环境改善与

能源的节约,要重视加强政策执行力度,可考虑从控制出口过快增长角度调整税收政策,也可以考虑必要的主动配额等控制措施。

  我们要继续关注美国房贷市场波动对美国经济和消费的影响及对中美贸易的影响,特别是要关注对我国金融体系可能带来的冲击及风险防范问题。因此,在贸易的多元化方面,我们要继续努力。 

  控制物价(CPI)涨幅,防止通货膨胀

  2007年上半年,我国GDP达到1995年以来的最高经济增长速度。由于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储蓄投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经济较快地发展,同时要注意经济高速增长所带来的问题,其中物价指数上涨,就是一个重要问题。 

  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高增长,但物价指数保持温和上涨,这种所谓“高增长、低通胀”的出现引起了高度关注。经过相关部门的分析,得出结论是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情况的存在是造成此种情况的重要原因之一,但这种情况有一定的影响限度,出口和消费发展达到一定程度以及其他因素的变化,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 

  2006年世界粮食减产,加上美国等产粮大国将玉米用于生产生物质能源,国内粮食市场供求变化,同时国内玉米加工乙醇能力增长较快等因素都推动了物价的上涨。 

  2007年以来,我国猪肉等副食品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上涨。8月31日,36个大中城市猪肉(精瘦肉)价格每市斤13.06元,比4月上涨了50.8%,比去年同期上涨了70.3%。猪肉价格上涨,带动了牛羊肉和禽蛋等副食品价格以及部分食品、制成品和餐饮业价格的上涨。这种情况已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四个文件,概括起来有10个方面的措施解决这个问题,2008年要继续狠抓落实。

  消费物价的上涨,有长期高速经济发展的积累影响、国际粮食价格上涨因素,粮食用途扩大,消费和出口增长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情况复杂。

  我国经济总量需求偏热,已接近通货膨胀的边缘;需求偏热与产能过剩(或结构性过剩),使通货膨胀延迟产生;贸易顺差增长到一定水平,消费增速达到一定程度,对消费物价上涨推动作用增强,流动性过剩对物价上涨也是推波助澜。估计2007年的物价指数CPI可能超过4.5%,2008年物价指数还有继续上升和向通货膨胀靠近的可能。 

  总体看,物价涨幅提高,反映的是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为主因的市场作用的结果。2008年,国家除对物价采取直接的治理措施外,根本上还是要着眼对经济发展的综合调控来控制通货膨胀产生的可能性。 

  从上述六点对经济发展的主要方面进行分析来看,建议2008年宏观调控的两大政策,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适度从紧,以促进2008年中国经济的持续、平稳、高效较快发展。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