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善借流动性充实中国社保资金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5日 01:13 第一财经日报

  国有股划拨社保 充当资产价格跌宕调节器

  张庭宾

  既然在美元加速贬值的大背景下,内地和香港的流动性泛滥难免再创高潮,我们何不巧妙地将另一条更大的大船——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成功推起呢?

  中国有没有可能“一石二鸟”:既缓冲资产价格大起大伏,又能使全民受惠于资产泡沫呢?可能!尽管它将备受挑战。

  市场中的投机热钱当然希望股价楼价屡创新高,并在完全透支中国未来潜力后,从极度亢奋跌入深度底谷,并利用股指期货的工具涨跌都赚,左右逢源,在“超级过山车”中赢得超额暴利,但其结果是笔者曾警告的“海洛因一年”悲剧;而对于监管者和调控者而言,对于绝大多数中国的普通民众而言,“黄金十年”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即每年房地产和股票价格上涨20%左右,演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慢牛行情。

  投机热钱不分国界,它们的底牌是内地流动性过剩愈演愈烈。当今中国外贸依存度、外资依存度不断攀升,贸易顺差和FDI(外商直接投资)都会增加人民币基础货币的发行,在方兴未艾的全球经济结构调整中,在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不断加强的情况下,贸易顺差的持续增长是难以避免的,国内的流动性过剩势必有增无减。

  与此同时,有关方面难以有效甄别和惩罚借贸易顺差和FDI“偷渡”的热钱,这使得我们对热钱出入的预见性和可控性很差。而央行的央票对冲等方法也比较被动和有限。特别不利的是,自9月18日以来,美联储连续两次降低基准利率达0.75%。“强势美元”政策实际已经被抛弃,在美元大幅贬值的情况下,在石油、

铁矿石等“世界工厂”必需品原材料价格上涨的“逼宫”下,控制
人民币升值
速度尽管十分必要,但其效用也比较有限。

  简言之,目前指望能够有效控制流动性过剩的输入,有效地遏制中国资产泡沫的膨胀已经力不从心,既然泡沫无法避免,我们何不考虑利用它,并另辟蹊径防范资产价格的大起大伏呢?

  热钱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要看怎么利用。中国曾经成功地利用热钱解决了商业银行上市,这个经验可以借鉴。2005年5月16日,笔者就曾以《中美汇率互动:货币单边主义并不可行》一文建议:“中国最好在年底(2005年)之前,雷厉风行地成功解决A股股权分置问题;届时,小区间地扩大人民币浮动汇率,并配合以继续严厉的宏观调控措施,可使热钱为中国所用,推内地A股、香港H股水涨船高,并顺势将中、建两行成功上市。”当时的期盼今天能够演绎成现实,热钱涨潮是必要条件之一。

  同理,既然在美元加速贬值的大背景下,内地和香港的流动性泛滥难免再创高潮,我们何不巧妙地将另一条更大的大船——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成功推起呢?

  目前,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仍有两个难关:一是养老、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资金严重匮乏,个人和家庭承担主要压力,不得不增加储蓄以应付未来,致使国内消费对GDP的比例不断下滑;二是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尽管不少已经上市,但其国有绝对控股比例过高,这不仅不必要——再重要的企业保持51%的国有绝对控股都足矣,其更大的副作用在于,它阻碍了这些企业成为真正自我负责的市场主体。过于单一的董事会和监事会缺乏活力,更难以推进股权激励等经营者责任体系的落实。在瞬息万变的现代市场上,市场主体缺乏自我负责能力,无法建立职责明确、管理科学的授权体系,那它和一头笨拙衰老的大象没什么区别。

  在笔者看来,现在减持国有股充实社保的重大机遇已经降临:一、在股改中,通过“锁一爬二”的制度设计,已经给予市场明确的国有股减持的预期,并完全不必行政干预;二、在美元快速贬值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国际资本向中国市场分流,未来资产价格涨潮的高度很可能超过从前。

  在此操作中,需要技巧的是,要将国有股减持的进度控制好,其最佳分寸是将股指的每年上涨指数控制在20%左右,即给分流中国的热钱以明确预期:收益可以满意,但别指望暴利。而其调控的方法最简单而具实操性的是——将国企需要确保国家控制力股权的以上部分,划拨给全国社保基金,至少是当年承诺的10%。当股价上涨过快时,就多减一点;出现下跌时,就少减或不减;股价出现大跌时,可增持一些流通股票。如此,即可有效缓冲股市大起大伏,又可达成在未来3~5年内将社保资金充实3万亿~5万亿元人民币的目标。

  这其中,至关重要的是,国有股一定要先划拨社保基金,再减持,其合理性6年前推“国有股减持”时已经讲透了,无须重复。为什么不能由各级政府或企业自己减持呢?因为那样很可能会造成各种各样的挪用和浪费,全民的财富又蜕变为既得利益集团的小金库,全民利益被少数人所享用。

  在房地产市场也是类似情况,对商品房交易加征营业税、利得税,在持有环节增加物业税,这些都无可厚非,但关键的是,这些从房地产领域增加的税收,应该专款专用,全部用在公共住房保障体系中,用于廉租房的建设。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遏制

房价的过快上涨。实现真正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面对如此解决社会保障困扰、充实社会保障资金的天赐良机,能否把握机遇,大刀阔斧冲破部门利益和既得利益的阻力,将是对执政者“执政为民”宗旨的最好考验。我们愿意再次乐观期盼未来。

  (作者为本报副总编辑,文章代表个人观点)

    欢迎订阅《第一财经日报》!
    订阅电话:010-58685866(北京),021-52132511(上海),020-83731031(广州)
    各地邮局订阅电话:11185 邮发代号:3-21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