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校卖地还债损害公众利益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2日 07:11 市场报
邓海建 高校“卖地还债”的实践,其实早在两三年前就悄悄进行着。有媒体报道:早在2005年某省属13所高校,共置换土地1821.88亩,置换金额24.7亿元。根据《土地管理法》和2001年《划拨用地目录》,高校教育设施用地可以划拨方式提供,法律规定教育用地不得用于其他用途,而且划拨土地出售时要向省市两级土地部门补交出让金,比例高达40%——但从实际操作看,为了体现对高校解困的财政支持力度,不但用途可以改变,转让中的相关规费还相当优惠。 高校“卖地还债”究竟合不合法,这个问题其实不难回答。一者,如果比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高校用地大多为国有划拨的教育用地,若要转让或改变用途,必须依法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即便是某些高校因历史原因而形成的空余土地或低效利用土地,按照法律规定,要开发利用这类土地,也必须符合所在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规划确定可以改变用途用于经营性开发的土地,也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采取招标、拍卖、挂牌的方式处置。绝不是高校自己想卖就能卖的。再者,高校土地从性质上属于全民所有,任何单位或部门因处置它而获益,这种收益当然要全民享有而不能私自处置——即使不是高校出面而由政府出面卖地,收益也应归国库所有,而不能直接用于清偿高校债务。根据国务院《关于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的通知》及财政部等三部门关于《国有土地使用权收支管理办法》等文件精神:土地出让收支全额纳入地方基金管理,收入全部缴入地方国库,支出一律通过地方基金预算从土地出让收入中安排,实行“收支两条线”。土地出让收入绝不允许单位擅自处置。 既然高校对土地既没有买卖权,也没有收益处置权,那么,“卖地还债”的逻辑即便再是“权宜之计”怕也说不通,如果这个逻辑成立的话,广大农民也可以私自卖地去发家致富了。其实,民众不能宽容的未必是“卖地还债”的非理性——而是这种思路是否助长一本万利的“高校圈地热”,是否让高校债务背后隐藏的体制问题陷入死循环,是否让债务风波中的真正非法寻租者在卖地热后逍遥于法网之外。高校债务危机显然不是靠简单转嫁土地资源就能够解决的,它显然已经损害了整个社会的利益。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