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不确定的困惑:全球经济身系人民币升值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31日 03:08 第一财经日报
向松祚 编者按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经济全球化,不仅成为一个事实,也是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必然直面的条件。 面对全球化浪潮,我们只有深刻认识和科学分析其实质、把握其脉搏,才能不为表象所惑,自觉走出一条科学发展之路。为此,我们将陆续刊登向松祚先生的解读全球经济系列文章。向教授早年任职多家企业和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分行,后来留学英国剑桥大学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欧元之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且著述颇丰,目前是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华友世纪的创始人之一。对于世界经济和中国金融改革,他有独到见解。 全球主要央行言行不一,令人困惑;市场人士与央行之立场更是行同水火,令人费解。美联储、欧洲央行、日本中央银行一方面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一方面却继续声称经济之主要危险还是通货膨胀 俯视我们小小地球的经济体系,奇怪而有趣的现象数之不尽,举其大者,约有数端: 其一,美、欧、日受次级债危机冲击,如临大敌,央行迫不及待大举注入流动性,总额超过5000亿美元;减息之声此伏彼起,仿佛进入一场减息大赛。 反观中国,流动性过剩依然是宏观经济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从发行央行票据、特别国债、提高基准利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到各种道义劝说、大幅度开放对外直接投资和各种信贷直接干预,再到成立国家级外汇投资公司和准备实施“港股直通车”,十八般武艺轮番上阵难以奏效,流动性之汹涌波涛反而一浪高过一浪。市场普遍相信:美联储将进入新一轮减息周期,中国人民银行则早已进入持续升息周期。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其二,主宰世界金融之最权威人士,其对经济金融形势之判断,飘忽不定、朝三暮四,仿佛墙头草一样。是金融局势真的变幻莫测?是他们真的没有找到透视全球金融本质之基本线索,还是现实利益迫使他们不断地改变立场? 远的不说,就在几个月前,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始终强调美国经济之最主要威胁是通货膨胀。他说:“最近数月,减息的可能性压根儿就不存在。联储的政策选择不是是否减息,而是是否加息。”话音未落,次债危机突然降临,美联储被迫降低贴现率和联邦基金利率,华尔街欢呼:联储终于屈服于市场的压力! 无独有偶,被全世界广泛尊崇为“格老”的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今年年初在纽约宣告:美国住宅市场最糟糕的调整时期已经过去了!然而就在上个月,美国财长保尔森却说:住宅抵押信贷市场最坏的时期可能还在后头!这到底又是怎么回事? 其三,全球主要央行言行不一,令人困惑;市场人士与央行之立场更是行同水火,令人费解。美联储、欧洲央行、日本中央银行一方面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一方面却继续声称经济之主要危险还是通货膨胀。英格兰银行总裁反复强调潜在通胀。 今年9月18日美联储降息之前,伯南克出席多次会议,却避而不谈政策走向;尽管他最近宣称要采取一切措施挽救金融市场,然而,他长期致力对付通胀之立场是否真的改变,依然存疑;日本央行副总裁公然提出批评:央行注入流动性之政策,只会助长更大的资产价格泡沫。相反,以华尔街为代表的市场人士,却强烈要求美联储继续大幅度降息。早在去年11月30日,美国主流媒体就有大字标题文章:“联储主席与华尔街观点大相径庭”。生活在同一个星球,面对同样的金融市场,为什么大家对金融趋势之看法如此南辕北辙?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其四,所谓全球流动性过剩,似乎已经是各方人士之共识。从几个简单数字来看,确乎如此。摩根士丹利亚太区主席斯蒂芬·罗奇,是全球金融市场资深敏锐之观察家,长期担任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者。他说全球总的信用规模超过440万亿美元,以60亿人口计算,人均信用规模超过7万美元!再以今年中国信用扩张为例,尽管央行不断收缩流动性,今年上半年,中国银行体系新增贷款就达到2.6万亿元人民币(监管机构核定的全年贷款规模是3.5万亿元),其他形态的信用扩张究竟多大,很难统计。易言之,全球信用之存量规模和增长速度极其惊人。 然而,流动性过剩之表象(或“钱”太多之表象),却与如下两个基本事实形成异常鲜明之对比:(1)全球整体真实经济增长速度并不高,根据多个权威机构之估算,将中国奇迹般的经济增速算进来,过去三十年里,全球真实财富之增长速度平均不到4%。格林斯潘的估算结果是:过去15年里,美国真实劳动生产率(以每小时真实产出计算)增长速度不到2%; (2)找不到资金、无法获得信贷支持,是困扰绝大多数创业者、数之不尽的中小城市和广袤农村发展的长期痼疾。我们要问:所谓全球流动性过剩或“钱”太多,究竟是什么意思?那“过剩”的流动性或金钱是从哪里来的?又跑到哪里去了? 其五,最近数年,全球宏观经济政策焦点之一是人民币汇率升值。2005年美国财政部开始发表《国际经济和汇率政策报告》,断言人民币汇率大幅度升值是解决美国贸易逆差和所谓“全球失衡”(Global Imbalance)的基本药方。迄今为止,人民币汇率升值幅度接近10%,美国贸易逆差未见任何改善,所谓(即没有明确定义)的“全球失衡”,似乎越来越严重。围绕人民币升值之“怪论”依然层出不穷。 最近,英国媒体发表评论,说要遏制通胀,只要人民币更大幅度升值即可。国内亦有学者附和此论。还有人说:中美贸易不平衡之所以未见显著改善,乃是因为人民币升值不够。依照此逻辑,似乎只要人民币汇率急剧升值,世界经济就万事大吉,人民币汇率成了挽救一切经济病症之灵丹妙方:解决贸易不平衡靠它;改善全球失衡靠它;遏制通胀靠它;促进产业升级靠它。人民币真的成了世界经济的救命稻草吗? 个人之见,欲理解今日世界经济,首先必须解释上述五大怪现象;欲解释五大怪现象,首先必须透彻认识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之基本制度安排。我深信:一切经济学,归根结底是制度经济学。 欢迎订阅《第一财经日报》!订阅电话:010-58685866(北京),021-52132511(上海),020-83731031(广州) 各地邮局订阅电话:11185 邮发代号:3-21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