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中资银行海外扩张的底气哪儿来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30日 07:31 中国青年报

  余丰慧

  工行宣布,将支付约366.7亿南非兰特(约54.6亿美元)的对价,收购标准银行20%的股权,成为该行第一大股东。(《21世纪经济报道》10月27日)

  早前我们已经知道,建行要收购美国银行(亚洲),工商银行要收购印尼哈利姆银行,中行又要收购新加坡飞机租赁。其他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海外扩张的消息也不断出现,民生银行拟投资美国联合控股的报道已经见诸媒体。就在4年前,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被海外认为,在技术上已经破产,国际国内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前途弥漫着一片悲观情绪,好像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已经“一文不值”,根本“沾不得”。原因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产生的大量不良贷款和极低的、不能抵冲任何风险的资本金充足率。在这种国际国内舆论环境和氛围下,2003年国家决定国有商业银行分批改制上市,2004年、2005年建行、中行在国内投资者不敢问津的情况下,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结果要价大大降低,海外战略投资者趁机以极低价格参股。随后中国工商银行以及一些区域性股份制银行也相继上市。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截至今年9月30日,在全球前十大上市银行市值排名中,工行、建行、中行分列第一、第五和第六位。2007年上半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税后利润2544.3亿元,相当于2006年全年利润的84%。全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从2002年末的23.6%下降到6.45%。2003年末,我国只有8家银行资本充足率在8%以上,2007年6月末已上升到125家。盈利能力、资产质量、资本实力和充足水平三个重要指标的大幅提升,使我国银行业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强,真正成为国际化、现代化的商业银行。如今,中国银行业已经成为国际投资界的宠儿,被视为搭乘中国经济增长的通道。

  中资银行走向国际化的底气来自改革后实力的强大、业务发展的迅速和经营业绩的突飞猛进。在我国其他企业已经全面向海外扩张,纷纷展开国际化攻势的形势下,金融企业决不能只是被动地被海外银行参股、投资、收购。国际化是双向的,金融开放应该是对等的。海外金融机构进来,中资银行走出去,才是真正的国际化。今年9月,中国

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对英国《金融时报》呼吁说,美国应该对中国开放银行市场。不少雄心勃勃的中国银行业高管也开始大声表示,如果美国不让中国银行入境,凭什么允许高盛参股中国的银行?当然,虽然中资银行较数年前已大有改观,但是,提供的服务仍然很原始。这就需要走向海外的银行,不但股份投资走向海外,走向国际化,更重要的是服务、产品、管理加快国际化步伐。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