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实体经济失衡物价压力难消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30日 01:46 第一财经日报
如何控制物价上涨趋势而使中国经济不至于陷入严重通货膨胀的境地,这是中国目前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中最受瞩目的问题之一。因为它可能会引发一些更棘手的问题。比如,银行体系的负利率问题、收入差距扩大等。而在今天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负利率会刺激消费者去更多投资有限的金融资产,从而很容易造成金融市场的泡沫及其膨胀。于是,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下就更会吸引一大批热钱来套取不完全的中国市场所带来的“超额利润”。 同样,物价上涨对贫困阶层的影响也十分明显,因为他们没有过多闲置的储蓄,无法通过金融投资来规避通胀风险,而只能降低自己的消费质量来应对物价上涨。因此,加息等手段的及时导入,对缓解上述矛盾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当然,这些政策无法做到在事前消除物价上涨的根源。2000年以来,我们一直采取着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而物价或资产价格上扬的趋势却并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善。那么,货币政策为什么没有取得众人所期盼的治本效果? 首先,目前物价上涨的趋势并不是由于市场商品短缺而造成。中国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生产绩效充分向世界展示了自己应付市场需求变化的竞争能力。相反,中国消费者储蓄的增加、金融投资意欲的旺盛并没有转化成对商品消费的热情。今天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并不是内需起到主要的拉动作用。因此,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并不是冲着短缺经济所造成的通胀问题而实施的。 其次,目前物价上涨中虽然有成本推动的因素存在,但是,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个别高能耗企业的退出,我们并没有看到生产资料的国际价格有很大的回落,尤其是中国企业肩负着创造就业、解决地区差距的社会责任,转型和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并不可能一下子压缩很多。所以,当企业还处在国际市场上价格承受者的地位时,靠货币政策(如加息等)提高投资的成本、减少资源需求以规避资源型价格的膨胀是不太现实的。 第三,货币流动性的过剩是近来推动价格持续上涨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至少对通胀预期的形成和强化都会有明显的作用,而它可能会进一步诱发消费、资源消耗性行业投资和金融投资的冲动。但是,目前货币政策的效果无法扭转流动性过剩的局面,这是因为中国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外汇占款。而外汇占款和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出口导向、外资依存)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只要我们加快结构调整,充实内需增长的经济基础,那么,加快汇率改革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会比目前的利率和信贷控制的效果更为直接、更为有效。 通胀预期是价格持续上涨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当然,预期的形成机制较为复杂,可能和上述提到的诸多现象,比如,目前流动性过剩的现状、物价上涨的势头、金融市场的火爆程度、实业投资收益率的下滑,甚至他人的相关言论等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通胀预期一旦形成,就会促使大众提前消费或增加金融投资的比例,实际上这类行为又会促使物价上涨的进一步加剧。但是,紧缩性货币政策,尤其是加息对目前中国通胀预期的形成并没有显现出很好的抑制作用,相反,加息反而带来更强烈的投资冲动,吸引更多热钱投机,从而造成股市进一步的上涨。 因此,中国通胀预期的形成机制和流动性过剩的形成机制一样,都是由于实体经济的结构失衡所造成的。只有加快产业结构和投资结构的调整,尤其是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比如产业政策、社会保障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等)建立起市场参与者之间利益兼容的激励机制来改变目前外汇占款过多、名义利率持高不下的格局。要从虚拟经济繁荣和实体经济发展严重偏离的结构失衡这一源头上,彻底解决通胀预期向上攀升的压力,从而保证中国经济在物价稳定的基础上延续经济增长。 从这个意义上讲,目前的货币政策是为结构调整赢得时间并创造较为良好的宏观环境。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成本可能会因为通胀预期的膨胀而变得越来越大,效果也可能会越来越低。具体而言,目前的宏观调控更应该多用数量控制或疏导以及窗口指导来进行通胀预期的“软着陆”;要防止名义利率不断上升使其偏离实际利率过快而造成通胀预期进一步恶化,也要防止信用收缩数量调整过猛。 欢迎订阅《第一财经日报》!订阅电话:010-58685866(北京),021-52132511(上海),020-83731031(广州) 各地邮局订阅电话:11185 邮发代号:3-21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