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让治污成为新的增长点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3日 10:21 中国财经报
环保问题,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和谐发展,但另一方面,也表明了我国在现阶段治理环境污染问题上,具有极大的市场需求 本报特聘专家 陈克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般性加工工业获得了极大发展。作为“世界工厂”,中国许多重要工业产品,如钢铁、水泥、焦炭、轮胎、制鞋、服装、家用电器等产品产量,都已跃居世界首位。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环境问题,将成为下阶段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障碍之一。 把握环保商机 如果措施得当,治污的巨额资金投入,将为中国经济下阶段的快速增长提供新动力 经济分析表明,下大力气治理环境污染,从中国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来看,可以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效应: 增加有效供给。说到底,治理污染行业,也是一种制造业,只不过所制造的不是一般商品,而是很紧缺、很需要的特殊物品。如污水处理行业,制造洁净的水;空气净化行业,制造洁净的空气;垃圾清理行业,制造洁净的土地等。总之,通过大规模的污染治理,可以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洁净的生存和发展环境。这是建立中国和谐社会的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 拓展产业转移和发展空间。大规模发展环保产业,在增加稀缺资源供应量的同时,还可以在总量规模上,为经济增长拓展市场空间,一是为过剩产能拓展转移空间和消化空间。如淘汰关闭的小钢厂、小水泥厂等,其场地、基础设施、人员、部分设备等,通过优惠政策的引导,转产环保设备或其他环保建设、环保服务等。有观点认为,2008年我国空气净化市场容量就达1000亿元。二是环保产业,尤其是环保设备制造业的大规模发展,可以带动钢铁、有色金属、建筑材料、工程施工、物流等数十个相关行业的发展,为其拓展全新、更广阔的增长空间,使一般制造业如钢铁、机械行业的过剩产能获得消化,避免被迫向境外市场寻求出口,加剧国际贸易摩擦。 促进产业结构合理调整。现阶段中国产业结构的最大不和谐,就是一般制造业和环保产业发展严重比例失调。因此,大规模发展环保产业,可以促进中国产业结构合理调整,扭转一般制造业与环保产业严重失调状况。 提供大量就业。任何一个新产业的大规模发展,都会吸收大量的就业人员。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盗窃行为还造就了一个庞大的、全球性的防盗行业,所吸收的从业人员成千上万。军火工业也是如此。何况环保产业功在今日,利在千秋,发展空间更为广阔,时间更为久远,所吸收的就业人员将会更多、更稳定。更多人员的就业,巨额的工资收入,又有利于培育国内消费市场,逐步扭转中国经济外贸依存度过高、受制于人的局面。 扩大税收基础。毫无疑问,新投资领域的开辟,新产业的形成,更多就业人员的出现,当然会使税收基础扩大,增加财政收入。 治污靠什么 治理环境污染的资金,要从商品销售价格中来,特别是从出口商品价格中来 治理环境污染,需要大量的资金。这些资金从哪里来?简单地说,治理污染费用的大部分来源于商品销售价格。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污染当然要由污染者来出钱治理。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污染者,既包括直接污染者,如生产企业,他们必须投入资金安装环保设备,达到排放标准;也包括间接污染者,如消费者,特别是消耗大量中国制造产品的西方国家消费者。 很长一段时期以来,我们商品价格中,特别是出口商品价格构成中,所包含的环保费用、资源占有费用、甚至劳动保护费用过低,未能包括全部的生产成本要素,由此形成了一种不健康的偏低价格优势。为了促使生产企业增加必要的治理污染费用,安装治理污染设备,增加产品成本中必须的环保支出,改变人为压低销售价格的局面,建议在宏观调控方面采取如下对策: 提高环保标准。要建立起新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大幅度提高污染物排放收费数额。逐步使得排放成本明显高于治污成本,而不是相反。否则,生产企业根本没有经济动力进行污染治理,而是少花钱买排污了事。在这种局面下,中国环保机械设备生产、环保设计建筑安装等,缺乏市场需求和货币购买力,也就难以发展。 严格环保执法。要普遍实行污染举报有奖制度,对于污染行为,要坚决处理,加大处罚力度,不仅要提高排污收费标准,还应借助法律手段,将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法人绳之以法,决不手软。只有在这种强大的外部压力下,企业决策者才不敢轻易冲撞环保红线。 财政减免税收支持。在其他措施的同时,政府应对环保设备的设计、生产、安装和其他服务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由财政采取减免税收政策进行支持。使之尽快发展壮大,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引擎, 调整外资引进方向。积极引进国外资金,是我国的一项长期政策,要继续坚持下去。我们应抓住环保市场的发展机遇,借助于境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将我国的环保产业搞上去。与此相适应,今后外资的引进方向,要逐步由一般性加工制造业向环保治污产业、环保治污技术倾斜。 -专家简介 陈克新,高级经济师、中国经济蓝皮书主要撰稿人,毕业于云南大学经济系。曾就职于政府经济研究部门、原物资部、内贸部信息部门。目前就职于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依托商务部重要生产资料监测系统,从事生产资料市场分析预测工作,对橡胶、铜、钢材、石油等重要商品进行市场基本面跟踪分析,每年提供10万字以上的分析预测报告,广泛被境内外媒体刊登,成为生产和流通企业进行经营决策的重要参考资料,在中国生产资料市场分析预测领域中有着一定影响。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