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李青山:民生财政须紧扣民众权利落笔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3日 09:47 中国财经报

  “民生财政”不应仅仅停留在“救急”、“救灾”、“救穷”这种应急的水平上,而要根据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根据人的需求层次的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保障最广大民众的权利作为宗旨来进行构建。

  李青山

  科学确立民生财政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民生财政的基石。民生财政是以人为本的财政,是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财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目的,自由竞争、追求利润乃至市场经济只是手段。《共产党宣言》描述的共产主义的美好蓝图: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与西方经济学认为人的自由发展只是手段,而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理念有着天壤之别。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为民生财政的基石,需要深入研究。

  

科学发展观为民生财政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全面发展,包含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从根本上说,都是为了解决民生问题,使经济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人的需求层次理论。在人类社会中,不同的历史阶段的人有不同的需求,同一历史阶段的人处于不同的社会层次,其需求也是不同的。民生财政应当主要是满足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至于人在满足了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基础上,还要追求享乐需要,就只能更多地依靠其个人的自我奋斗。深刻剖析人的需求层次,研究人的需求层次理论,可以帮助民生财政更好地划定支出保障范围。

  借鉴和移植公共财政理论基础。要把公共财政理论关于重视民生、关注民生、保障民生的基本理论加以科学移植;把公共财政管理框架系统中许多有利于解决民生问题的方式方法继承过来,并加以完善。民生财政不是空中楼阁,民生财政必须继承和发展公共财政理论,推进公共财政发展进入新阶段。

  科学安排民生财政的支出预算

  精心筹划,科学安排民生财政支出,是民生财政的重要内容。民生与民权相互倚重,民生问题涉及公民的教育权、劳动权、生命权、健康权、社会保障权等,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对这些权利进行分类,一般可分为生存权、发展权、享乐权。构建民生财政,以解决民生问题为取向,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财政支出不仅要保障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转,更要突出保障民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尤其要注重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一是切实保障民众的生存权。一方面通过安排基本支出,保障政府机关

公务员的生存权,另一方面,安排项目支出,让政府机关为社会公众服好务,保障公众的生存权。要支持加强扶贫开发,切实解决部分群众的温饱问题;大力加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解决看病难问题;实施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税政策,加强对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大力支持义务教育和基本住房建设;建立健全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全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民众的基本生存权得到切实保障。

  二是努力保障民众的发展权。在生存权得到保障的基础上,解除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后顾之忧,消除压力预期,增强消费信心,扩大当期消费,进一步提高生活水准。加强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投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强化社会治安,确保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进一步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有效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三是适度保障民众的享乐权。享乐权从根本上说要通过个人禀赋和自我奋斗加以实现,但民生财政不排斥对民众享乐权的适度保障。

  四是切实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在我国这样一个农民占多数人口的国家内,农民是否安居乐业,对于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把坚持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落实到民生财政支出预算中,在继续落实党中央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基础上,“十一五”期间,重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办好“水、路、电、气”等惠农实事所需要的项目资金列入中央对地方的专项转移项目之中,列入各级地方政府的民生财政预算之中。

  切实加强民生财政的科学管理

  民生财政是建立在信息社会基础上的财政,是科学管理的财政。一方面要依赖一整套科学的法规制度进行管理,另一方面要依赖电子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在此,要充分借鉴管理型公共财政已采用的方式方法,完善民生财政的科学管理措施。

  加强民生财政预算编制管理。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编制改革,强化部门预算的法制化,真正做到“一个部门一本预算”。要借鉴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公共预算编制程序上的规范做法,增加预算编制的提前量,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财经委员会审查预算时,可引入项目预算、专项转移支付的质询、辩论程序,对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其效果进行公开辩论,某个项目该不该上,什么时候上,建成以后对改善民生有哪些好处,必须说得清楚明白,让人信服,方可列入预算,努力实现预算编制过程的规范、透明,让有限的财力真正用到改善民生上。

  加强民生财政预算执行管理。进一步完善国库单一账户制度,创新民生财政预算执行管理新机制。在全国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建立健全财政国库管理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加强对预算支出执行进度的检查考核,确保重大民生项目支出尽早发挥效益,造福人民。强化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从源头上预防违纪行为的发生,确保民生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政府采购制度要围绕落实民生财政政策加以完善。政府采购要作为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制度加以落实。注意从单纯强调节约资金的目标向节约资金和保障民生的双重目标迈进。如,政府采购要明确规定有一定的份额是采购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生产的产品,有时甚至付出更高的价格购买社会福利企业的产品,强制采购节能、环保产品等,在落实经济政策功能方面,政府采购可以更好地照顾民生。

  加强对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第三次分配的监督管理。由于我国现阶段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局面将会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一些企业往往压低工资招收工人,劳动力要素在初次分配中所得的份额与贡献具有不对称性。资产所有者赚得超额利润,工人的收入则只能或不足以维持工人自身的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广大工人的民生问题甩给了政府。因此,民生财政要强力介入初次分配的监督管理,通过制定国家最低法定工资标准,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和劳动保护制度,严肃执法,防止初次分配中资本所有者凭籍资本的强势地位,在工资福利上勒索工人,攫取超额利润的行为发生,阻止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比重下降的趋势。如果财政管理提前介入初次分配,保护劳动力要素在分配中的地位,保障工人的工资和福利待遇,解决民生问题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与此同时,民生财政还可以利用税收杠杆、政府采购政策、财政补贴等手段支持第三次分配,激发人们的同情心、慈善心,利用社会慈善力量为保障民生做出贡献。(作者单位:

财政部国库司)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