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中德继续向前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1日 13:49 经济观察报

  殷桐生

  据最新统计数据,2006年,中德国双边贸易额增至782亿美元,同比增长23.6%,其中中国向德国出口403.2亿美元,增长23.9%,从德国进口378.8亿美元,增长23.3%。可以预见,到2010年两国贸易额可望按双边计划达到1000亿美元。

  如今,德国已成为中国在欧洲的最大贸易伙伴,是欧洲在中国的最大投资国。到2006年底,德国在华直接投资项目5338个,实际投入134.2亿美元。投资领域主要为汽车、化工、发电设备、交通等,大部分为生产性项目,技术含量较高;德国企业在华已经建立了1700个左右的子公司或代表处,许多大公司均在华建立了独资和合资企业。近几年来,中国也加强了对德国的投资。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在德国投资企业约700家左右。

  与此同时,两国在科技、文化和教育交流及军事交往等领域的关系也有了快速的发展。 建交35年来,中德关系虽也有过摩擦,甚至还经历过1989年和1996年那样的低谷,但两国关系总体发展仍是迅速的,并成为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合作的范例。

  中德关系迅速发展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这一总趋势绝不会因领导人的更迭而变化,因为两国总的战略目标是一致的,战略利益主体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双赢,也不存在历史遗留下的尚未解决的问题。两国在国际重大的问题上一向持有相同和相似的观点,中国一贯支持德国的统一,支持德国在国际上承担更大的义务,支持德国“入常”;德国也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支持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施罗德还曾多方游说各方希望取消对华武器禁运,并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这就为两国双边关系的发展打下了一个良好的政治基础。

  在经济领域,两国又具有重大的互补性:中国拥有辽阔的市场、廉价的劳动力和日益改善的投资环境,德国则拥有雄厚资金、又能信守合同、保证资金到位及时、技术转让条件优惠、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上乘,加上两国多年合作建立的信任以及中德合作企业对周边地区巨大的辐射力,为两国经贸合作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我们说两国关系发展良好,从不意味着两国关系中不存在问题。我们和德国过去有过矛盾,现在有矛盾,今后还会有矛盾,而且历届政府都不例外。默克尔执政后矛盾依然存在。2007年,德国联邦议院通过的所谓中国强迫劳役的决议,默克尔总理对华人权问题的一再批评,德国外长对中国

知识产权保护的指责,默克尔2007年9月23日会见达赖,都是这种矛盾的突出反映。

  首先应该承认,在人权问题和知识产权问题上我们确实有很多问题和不足,我们也愿意听取朋友们的建议和批评,并正在采取措施加以改进,但改进需要时间。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认真仔细地分析这些矛盾发生的深层次原因。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德国统一以来,大国意识日益强烈,希望在国际上承担更多的义务,默克尔上台以来德国在外交领域频频出招,并取得成功,更加剧了这一追求。

  近十几年来,国际政治学中出现了一股建构主义潮流,强调国际关系中的价值成分、软实力、社会和文化的作用,倡导“文明力量”和人权。这一点在当代德国外交中已经日益强烈地表现出来。

  加之

中国经济迅猛发展,中国国际地位的急速提高使一批西方政客慌了手脚。他们连忙祭起“中国威胁论”的大旗,向中国施压。这一点在德国也已经可以看得清楚,特别是今年中国有可能取代德国成为世界出口冠军和第三世界经济大国的地位。

  此外,德中关系中存在着传统的分歧:这就是西藏问题、

台湾问题、人权问题和贸易摩擦问题。出现这样一些问题,一是因为国家利益的差异,二是因为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关系的不同,三是对人权问题在理解和政策上的分歧,四是在德国政界中确有一批

  亲台和亲藏独的势力。

  对于上述有关的矛盾和冲突我们过去和现在都进行了有利、有理和有节的应对。这是事件本身的需要,更是为了继续发展德中健康的双边关系的需要。中德之间关系发展到今天这样的高度是两国人民长期努力的结果,可以说是来之不易,理应值得双方的珍惜和爱护。而历史和现实也都告诉我们,德中之间在每次冲突之后,只要双方处理得当,便会很快捐弃前嫌,使两国关系沿着正常的轨道继续前进,而且会发展得更好。

  (本文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