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特别国债:市场化发行应成为主基调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7日 01:58 第一财经日报

  郭田勇

  1.55万亿元特别国债的发行方式似乎正在悄然作出调整。日前,财政部宣布,将分别于11月2日、11月16日和12月14日,分三期向市场发行近千亿元特别国债,这也是继8月底通过借道方式向央行发行6000亿元特别国债之后,财政部第二次采取市场化手段发行特别国债。

  特别国债之所以特别,原因在于募集资金用途与普通国债不同。普通国债的目的在于弥补国家财政预算差额,而特别国债并非基于对预算赤字的融资,而是用于政府成立新机构、注资等特殊目的。比如,1998年财政部曾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其目的是为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同样,此次的1.55万亿元特别国债,也是为了购汇作为资本金注入中国投资公司。

  当然,从两次特别国债的发行方式来看,其与普通国债相比,的确也有特别之处。1998年的2700亿元特别国债,采取了向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定向发行的方式,即各家银行需要补充多少资本金,就向

财政部购买多少特别国债。而且,那次特别国债发行也没有经过全国人大审核,甚至连发行利率都没有规定,这在当时引起了学术界的不少争论。只是到2004年国有商业银行开始进行股份制改造之后,财政部才对那次特别国债的利率水平、期限等进行了确认。

  相比之下,本次特别国债的发行方式已取得了明显进步。本次发债首先经过了全国人大的批准,第一期6000亿元的发债利率也是参照市场中的利率水平制定,而且通过向金融机构借道似乎也绕开了“央行不得直接购买和包销国债”的法律条文障碍。

  不过,在笔者看来,这一借道行为是经不起严格推敲的。简言之,财政部的任何一笔国债(包括普通国债)都可以采取这种借道方式而不违法,如此的话,法律条文就没有起到约束作用。

  当然,第一期特别国债向央行发行也是有苦衷的,由于6000亿元数量巨大,如果向市场发行,将在短期内对社会流动性带来巨大“虹吸效应”,一方面会对资本市场形成重大利空,另一方面,市场利率水平会被大幅推高进而增加财政部还债成本。

  央行最新金融统计数据显示,9月末,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增幅比上月末高0.36个百分点,同时,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增长,

  这说明,流动性过剩依然是当前经济运行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展望未来的经济运行,由于我国尚不具备让人民币大幅升值去减少出口的经济基础,这就意味着流动性过剩有可能成为一种常态。这一分析意在说明,未来央行仍需为收购外汇投放大量基础货币,而这无疑为特别国债的市场化发行创造了条件。

  因此,财政部决定特别国债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是顺应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而且为稳妥起见,财政部计划9月份发行分三期。这一举措,不仅有利于避免市场利率水平的大幅走高,也有助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避免由于大量抽资而对股市产生的利空效应。

  总体来看,由于市场中将会具有较为充沛的购买力基础,对于未来各期的特别国债,市场化发行应成为其主基调。当然,为了避免有可能出现的负面效应,在实际操作中,特别国债的发行还应与央行货币政策操作协调配合,并掌控好发债的时机和节奏。(作者为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欢迎订阅《第一财经日报》!
    订阅电话:010-58685866(北京),021-52132511(上海),020-83731031(广州)
    各地邮局订阅电话:11185 邮发代号:3-21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