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公众的通胀预期需正确引导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6日 09:17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

  作者:伍 戈

  由于掌握的数据、分析的视角以及承担职能的差异,政府各部门对通胀的看法与表态也不尽相同。在通胀水平较高的时候,政府部门在公众面前往往可能发出两种声音:一是对未来前景的乐观表态(以下简称“乐观论调”),例如,发改委7月24日表示目前“不会造成太大的通胀压力”以及商务部8月5日宣布“肉类价格两个月以来首次下跌”;二是对未来前景的更为审慎甚至悲观的判断(以下简称“悲观论调”),例如,人民银行在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所说的“价格上行压力加大,通胀风险值得关注”及“通货膨胀风险趋于上升”等表述。这两种声音对社会公众通胀预期的引导作用必然存在差异,我们可以从静态和动态的两个视角对此进行一些简要分析。 

  静态或短期的视角。与一般公众相比,政府部门往往在经济数据的可得性和研究的专注性方面具有“垄断”或“前瞻”优势,政府部门对通胀走势的表态对公众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在通胀较高的时期,短期内“乐观论调”的表态无疑能给公众“吃定心丸”,有利于通胀压力的暂时缓解。在政府部门表态的影响下,如果预期未来通胀压力不大,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公众则仍会“正常地”进行生活及生产,居民不会由于物价可能上涨而提前对消费品或增值性强的金融商品进行集中抢购,职工也不会因通胀原因而有提高工资的要求,企业也不会提前进行原材料的采购及加大库存,这些都将有助于物价的稳定。  

  动态或长期的视角。现实经济生活中,上述情形的出现取决于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条件,即政府部门在通胀问题上的“公信力”。我个人认为,“公信力”不仅是指政府部门对通胀预测能力的大小,还应包括其反通胀决心和反通胀(实际)能力的大小。如果这几点都较大,那么就可以认为政府部门在通胀问题上具有较强的“公信力”。    

  公众与政府的博弈往往是多期的,并不是简单的“一锤子”买卖。短期来看,公众可以一次相信政府部门的表态,但长期来看,如果实践证明政府部门不具有较强的“公信力”,多次表态都是不准确的,那么在通胀继续高涨的时期,公众就不会再次信任政府部门,政府部门的表态反而有可能会强化通胀预期,助长通胀压力。  

  相反,从长期来看,如果政府部门(尤其是央行)具有较强的“公信力”,在通胀压力较高的时刻,无论其表态“未来通胀压力可能在加大”(悲观论调)还是“未来通胀压力将变小”(乐观论调),都将有利于引导公众的通胀预期,有助于通胀压力的缓解。具体来说,如果政府部门表态“未来通胀压力可能在加大”(悲观论调),公众将预期这个具有“公信力”的政府将有决心和能力击退此轮通胀,公众无须采取太多的保护措施来抵御通胀;如果政府部门表态“未来通胀压力将变小”,这种情形就和上文“静态或短期的视角”中的情形一样,公众也无须采取太多的保护措施来抵御通胀。   

  控制通胀预期的快速上升是政府部门的政策关注点之一。从短期来看,政府部门的“乐观论调”有助于暂时稳定通胀预期,缓解部分通胀压力。但从长期来看,只有具有较强“公信力”的政府部门的表态(无论是“乐观论调”还是“悲观论调”),才有可能稳定和引导公众的通胀预期。   

  但事实上,对于政府部门,尤其是中央银行而言,要实现这种“公信力”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有许多前提条件,如:央行的独立性及目标的单一性、系统的科学的宏观经济分析及预测方法、拥有大量优秀的经济学家队伍以及相关的制度环境等。政府“公信力”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耐心,这将是个艰苦卓绝而长期的过程,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 

  作者单位:中国

人民银行国际司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