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居民存款搬家现象是否缓解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5日 09:08 中国经济时报

  ■新闻分析■本报记者张炜

  央行最新公布的金融运行数据显示,当月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了5565亿元,同比多增加1693亿元。1至9月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4.75万亿元,同比多增5893亿元。从分部门情况看,居民户存款增加7621亿元。

  储蓄存款因股市而“失血”,已经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央行前不久公布的第3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2007年1季度以前,居民认为“更多储蓄”最合算的比例一直高居支出选择之首,但2季度起发生逆转,在当前物价和利率水平下,认为“购买股票或基金”最合算的居民占比,首次超过“更多储蓄”的比例,达40.2%,相差13.9个百分点。第3季度此比例再升4.1个百分点,创44.3%的历史新高,差距进一步加大,达19.0个百分点。

  那么,新公布的数据,是否意味着持续的存款“搬家”现象有所缓解?

  需要注意的是,9月份的数据可能有一定的特殊性。从央行上海总部公布的上海市中资金融机构数据中,可以看到这一点。相关报告称,“当季中资金融机构人民币储蓄存款减少49.1亿元,同比多减310.6亿元,其中活期储蓄存款增加32.4亿元,同比少增45.7亿元”。但在9月份,“中资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储蓄存款52.2亿元,其中定期储蓄存款增加83.8亿元,主要是个人通知存款当月增加154.2亿元所致。”由此可见,储蓄存款分流和活期化的特征仍在上海较为显著。而9月份出现的储蓄存款回升,是因为受居民

理财意识增强和股市长假闭市的影响,个人通知存款大量增加。这一现象同样出现在企业存款中,9月份,上海市中资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企业定期存款859.3亿元(其中78%为单位通知存款),同比多增457.2亿元,占当季企业存款增量的84%

  与其长假“睡觉”,不如存入收益率更高的通知存款。通知存款有1天通知存款和7天通知存款两种,利率分别是1.17%和1.71%,均明显高出0.81%利率的活期储蓄。国庆长假7天,达到通知存款办理门槛要求的投资者,当然不会放弃增加1倍以上利息收入的机会。但长假结束后,储蓄存款分流和活期化的特征未必改变,居民存款“搬家”很可能继续。央行的第3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就指出,“居民储蓄意愿连续4个季度下降,本季度再降0.9个百分点,加息虽未能改变居民储蓄意愿下降的态势,但下降速度明显放缓。”这也是CPI高企的必然结果,储蓄存款的实际利率呈负值,把钱放在银行会通胀因素“吞噬”收益。要想跑赢CPI,只能寄希望于投资理财。居民投资理财的意识增强,对存款“搬家”起到了促进作用。

  第三季度,上证指数的涨幅高达45.32%,其赚钱效应对储蓄资金有较大的吸引力。即使不被股市吸引,对处于近6000点高位的股市有“恐高症”,低风险偏好的投资者也可以购买理财产品。例如,“打新股”产品的风险几乎不存在,但收益率普遍高于同档期储蓄存款,在各大银行均出现热销。从工商银行的“打新股”理财产品看,年化收益率达到了10%左右;9月7日起息的一款三个月期产品,甚至取得当月累计年化收益率高达23.57%。在“新股不败”的市场背景下,“打新股”理财产品是跑赢CPI的不错选择,而且不存在太大风险。若是客户资金超过5万元,又为何不考虑从银行中“搬家”出来?

  居民存款“搬家”现象,受到利率正负及股市冷暖的影响。但与之前一轮熊市阶段不同的是,居民理财意识的显著增强,对居民存款“搬家”也起到影响作用。目前在银行存款的居民中,有很大一部分或抗风险意识偏弱,或缺乏理财意识。就理财市场而言,与2006年前已是“今非昔比”,产品创新接连不断,投资渠道得到了拓宽。银行理财产品的销售正是近几年才热起来的,“打新股”理财产品就属于当年没有的创新产品。QDII的热销,“港股直通车”的酝酿开闸,使得居民的理财意识增强,不再满足于与CPI“龟兔赛跑”的储蓄存款。从这一点上说,若股市出现震荡,部分资金选择离场,居民存款“搬家”的缓解也是有限的,聪明的投资者还会寻找更好的“搬家”目的地。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