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契约精神VS民族精神:融入世界经济格局的砝码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9日 10:47 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熊翠红 北京报道 当契约精神遭遇民族精神,从广泛的角度来看,局部利益让位于契约规则,但是,当伪契约精神遭遇伪民族精神,就会引发一场无休止的战争。 今年4月份,达能与娃哈哈的矛盾被曝光后,双方矛盾不断升级。先是达能向瑞典斯德哥尔摩商会仲裁院递交了对娃哈哈的仲裁,随后又在美国提起了对宗庆后妻女的诉讼。6月份,当宗庆后在杭州仲裁委员会申请终止商标转让协议的仲裁后,整个事件的讨论由商标纠纷到同业竞争,由个人恩怨到人身攻击,由商业规则到民族品牌,由外资并购到国家经济安全等。在这一过程中,双方把各自的家底、丑陋竞相曝出,一个大打“契约”牌,一个大打“民族”牌。达能指责宗庆后缺乏契约精神,宗庆后则扛起民族大旗,保护民族品牌。 如今,两方力量的博弈难舍难分,娃哈哈品牌自然也深受其害。《华夏时报》总编水皮指出,双方的口水战只是纯粹的利益之争,都有“绑架”政府、操纵民意、左右舆论之嫌,目的都是胁迫政府作出利己的取向。 质疑 从一开始,达能就大打“契约”牌,然而专家指出,一纸契约≠契约精神。契约作为一个约束双方行为的方式有很大局限性。尽管契约具备法律意义,但契约背后的契约精神更重要。 达能真正具备契约精神吗?中国信誉论坛秘书长杨荣坚认为:“在签订契约的时候,应该建立在互惠互利、诚实守信、多赢的原则上。达能在契约签订过程中并未体现对娃哈哈品牌的多少关爱,只是把契约当成打官司时的一种武器。”事实上,当真正走上法律这条路的时候,宗庆后大呼上当,这是否意味着达能的老谋深算? 商务部研究院梅新育博士更是一针见血:“有平等的话语权,才有能力达成合理可行的契约。”契约精神有一个前提是,双方当事人同时是能够自信、自强、自立的个人或者群体,如果契约损害一方自信、自立、自强基础的前提的话,这样的契约就有悖于契约精神。他说,我国近二三十年来在这方面损失非常厉害,条款越来越多,但是每项条款的约束力却越来越弱。 另一方面,对于宗庆后大打“民族”牌,专家也指出,民族主义≠民族精神。 在一个开放的国际市场,民族主义相对狭隘。梅新育认为,“当初宗庆后为了自己的私利,引进外资,不惜签订不平等条款,事情出来之后,又想把当初的条款推翻,这是借用民族精神的旗帜掩盖非分的私利”。 梅新育强调,“尊重民族主义是天经地义的,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无论政府采购对国货的歧视、还是对外资超国民待遇方面,都暴露出民族主义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最近两年经济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是理所当然的,是对前几年情况的反弹,但经济民族主义的最大危险是某些人利用自己的私利偷换国家的公利。 平衡 在契约精神与民族精神方面,中国企业如何做到二者并重?契约精神应站在公开、公平、公正的立场,即使维护民族利益也要遵循法律规则。有专家认为,中国企业应站在最广泛的国家利益的高度,提倡契约精神,更开放地融入国际市场,达到二者的平衡。 据悉,中国市场是达能成长的最大空间和目前战略布局的核心,同时把中国市场看得很重的不光达能,还有康师傅、统一、可口可乐等,因此,中国已经到了需要澄清是非、端正历史秩序、回归契约精神、民族精神的阶段,不能再纵容这样的潜规则在中国继续泛滥。 国际信誉研究院(中国)院长潘少华指出:“中国企业与跨国公司打交道时,应该提倡一点民族精神,也应该有一种对契约的敬畏。”作为一个企业家,对契约要有敬畏之心,随便签字,一上法庭就傻眼,反悔也来不及。要有契约的技术和能力,对契约的把握以及对契约前期的运作技术上的能力。 潘少华认为,中国市场应大力提倡契约精神,只有在契约精神的主导下,才能更好地融入到世界经济格局之中。但是,要达到契约的高度,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市场有很大的欠缺,本土企业处于被动、不利的局面。通过改革开放既要吸引资金,又要保持独立的市场人格、独立的企业人格,这是国际化背景之下对于市场经济主体提出的更高要求。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