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岑科:加息与中国式通胀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5日 16:09 国际航空报
岑科:知名财经评论员,曾与茅于轼共同编写出版《大家的经济学》等,国际航空报专栏作者。 “我的银行存款又贬值了。”9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8月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后,一位北京的上班族如此感叹。其实,与他有同样感受的人还很多。9月14日,央行似乎是对此做出反应,把银行1年期存款利率从3.60%上调至3.87%,使得中国居民的银行存款利率,与6.5%的CPI涨幅相比,差距有所缩小。但负利率的情况仍然没有改变。 银行存款的负利率,是今年以来中国房地产和股票市场继续飚升的重要原因。并且,在6.5%的通货膨胀率下,目前7.29%的贷款利率可以说微不足道,仍将鼓励企业从银行大量借贷。在这种情况下,为避免经济过热,抑制房地产和股票市场继续上涨,很多经济学家预测和建议央行继续加息。 央行的官员会如何看待这些建议呢?自今年以来,央行已经是第五次加息,1年期存款利率从2.52%上调至3.87%,累计上调1.35个百分点;贷款利率从6.12%上调至7.29%,累计上调1.17个百分点。但同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同比涨幅,却从3月的3.3%增加到8月份的6.5%。此时此刻,央行和一些经济学家或许应该考虑:加息是不是抑制物价上涨的有效手段? 市场上迅猛增长的货币流通量有助于看清这个问题的答案。自今年1月以来,中国经济中的货币流通量不断增加,据央行9月12日公布的数字,8月末的广义货币量(M2)余额达到38.72万亿元,与今年1月末相比,总共增加了3.52万亿元,平均每月增加5000亿元左右。这些大量增加的流通货币,是物价全面上涨的“罪魁祸首”,但它们产生的根源却不是银行利率。 “中国货币流通量不断增加的原因,是定价过低的人民币汇率。”很多经济学家反复强调。他们指出:当央行规定的汇率低于市场均衡水平并试图保持其固定不变时,就必须不断发行货币或货币的替代物──央行票据———来收购随着贸易顺差和外国投资进入中国的美元,其结果,是外汇储备、贸易顺差和国内货币流通量的不断交替上升。可以预计,如果汇率政策不变,这些数字还将与货币流通量一起,继续攀升。 提高利率能够改变这种趋势吗?答案是否定的。在过去的半年中,央行的加息步伐过于缓慢,且加息幅度低于物价上涨,的确放大了信贷膨胀的程度。但通过提高利率来抑制货币泛滥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9月18日,在央行把1年期存款利率上调至3.87%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把基准利率下调至4.75%,使中美两国的利差进一步缩小。如果中国央行继续提高利率,按照高于通货膨胀率、实际利率为正的要求(以6.5%的CPI涨幅为基准),两国的利差将由负变正,其结果,将引发更多的美元流入中国,继续推高通货膨胀。 结论很简单:中国当前的通货膨胀,是由汇率低估引起的;解决通货膨胀的唯一办法是调整汇率。如果汇率不调整,就必须面对通货膨胀;如果通货膨胀严重时,再去调整汇率,可能引发的是意想不到的经济动荡。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