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不可能100%准确 但会付出100%努力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2日 15:49 经济观察报

  张沉

  经济领域从来没有像今年这样关注气象,关注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南方大水,台风频袭,北方大旱,让今年3月刚刚上任的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分外忙碌。9月18日,规模空前的全国气象防灾减灾大会召开;19日凌晨,超强台风“韦帕”在浙江沿海登陆;20日,他作客中国政府网谈如何应对极端天气。郑国光正在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应对中国气象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全球变暖导致气候异常

  经济观察报:19日凌晨,超强台风“韦帕”在我国浙江沿海登陆。请您介绍一下“韦帕”的最新发展,以及造成的损失?

  郑国光:目前,“韦帕”已经影响到了我国浙江、

福建、上海、江苏、山东、安徽、辽宁、吉林等省市,以及东海大部、长江口、黄海大部、渤海大部、我国台湾以东洋面。据不完全统计,此次因灾直接经济损失达66亿元。目前,国务院四个工作组已经分赴灾区,救援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经济观察报:今年极端天气特别多,像“韦帕”、“圣帕”这样的台风,重庆的洪灾和东北地区的大旱,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极端天气?

  郑国光:应该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也给我们预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加了很多难度。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陆温差、南北向温差变化,大气水汽含量变化,进而造成大气环流异常,使得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给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很大损失。目前,我国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达到了5000万公顷,受台风、暴雨、干旱、沙尘暴、雷电等气象灾害影响的人数达到了4亿人次,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到3%。而在过去10年里,由于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已经接近3000亿人民币。这就给气象预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极端天气气候灾害监测更及时、预报更准确、信息发布更及时。

  预报水平稳步提高

  经济观察报:一个准确的预报能减少多少损失?目前我国预报准确率能达到怎样的水平?

  郑国光:要实现百分之百地准确预报天气,从理论上来说是不可能的,但我们一定会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随着我国气象服务水平和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的提高,目前由于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由1998年相当于GDP的5.6%,降低到本世纪以来平均2.8%的水平,而每年因灾死亡人数也从上世纪的5000人左右,降低到现在的不到2000人。准确的气象预报工作,能显著地减少经济损失。特别是农业,如果提前准确预报,农民可以决定何时施肥、打农药、防冰雹等。气象预报对工业同样有很大影响,例如电厂可以根据气象预报,提前做好储存多少煤炭和预计发多少电等前期计划性工作。

  经济观察报:中国的预报水平在国际上处于怎样的地位?民众满意度怎样?

  郑国光: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继去年国务院下发 《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后,今年国务院办公厅又下发 《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使得我国目前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和水平大大增强。具体表现:一是气象灾害监测预报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全国已建成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122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站、120个探空站、19900多个自动气象站,风云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同时在轨运行。也建成了雷电、沙尘暴、土壤墒情、大气成分等专业观测网,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数值

天气预报业务系统。从过去几年的统计来看,我国24小时的晴雨预报准确率平均是83%,和国际水平相差不多。现在全国每天超过10亿人次接受气象服务,去年我国公众对气象预报服务满意度为74%。

  四大挑战

  经济观察报:目前中国气象工作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郑国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如何做到准确及时地预报。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我国防御气象灾害形势不容乐观,近年来暴雨、台风、大风、沙尘暴等气象灾害以及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农业病虫害等衍生灾害频繁发生,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和不利的天气气候条件导致雾、霾、酸雨、蓝藻暴发等环境灾害加重、影响加大。这都要求我们要进一步提高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其次,如何根据不同的需要使预报精细化。也就是说如何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需要进行预报。比如这个地方在山区地形很复杂,上级预报这个地方可能有暴雨,就要进一步分析这场暴雨下来以后,这个地区可能会发生滑坡和泥石流,要向当地预报,提醒加强防灾。第三,如何进一步扩大预警预报信息的覆盖面。怎样把预报预警信息及时地发布到偏僻的、信息不顺畅的地区,特别是弱势群体手里。这点非常重要,因为一些地区往往由于信息不畅通造成人员伤亡。例如贵州省一个县要发生山洪,省级部门通知到了乡镇,由于当地通讯条件限制,乡镇干部只能一个村一个村地通知,结果到第四个村来不及了,造成20多人死亡。最后是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科学普及难度大。怎样让老百姓懂得更多防灾自救知识,需要不断探索。

  经济观察报:针对这些挑战,气象局有什么具体措施?

  郑国光:加强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是我们工作的重点。现在首先要以提高气象灾害预报预测准确率为核心,进一步加强公共气象服务系统、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和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的建设,争取做到 “定时、定点、定量”精确预报。下一步,我们还要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发布和应用,加快建设有效、畅通的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立预警信息发布机制,与同级政府搭建应急管理平台,与各部门、各行业、公共媒体等共建互联互通的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形成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综合发布平台。加快建设流动广播车、警报器、移<!>动频道、手机短信小区广播、农村大喇叭、显示屏、海洋广播电台等专业气象警报系统。另外,气象防灾减灾制度、机制的完善和落实及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也是我们工作的重点。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