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财政应探讨更有效的农补方式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0日 09:37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评论员 欧阳觅剑

  在CPI数据公布之后的第一个周五就决定加息,9月14日的加息距离上一次加息(8月21日)仅24天。8月底,央行购买了6000亿特别国债,随时可以投放市场,起到回收流动性的作用;9月6日又决定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加息与这些政策工具相配合,将起到抑制信贷过快增长的作用。但这是否就能使价格指数的增长趋于平缓呢?我们需要弄清楚物价指数快速上涨的成因。目前有“全面通胀”和“局部涨价”两种观点。目前的实际情况是部分产品价格上涨,8月食品价格上涨18.2%,而非食品价格只上涨0.9%。但“全面通胀”论者也有一套完整的逻辑:宽松的信贷使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导致总需求膨胀,物价上涨;通货膨胀是逐步形成的,先是对某些产品的需求迅速增加,然后波及其他产品。

  检验“全面通胀”的逻辑是否已经现实发生,可以从食品需求的情况入手,是需求膨胀导致食品价格上涨吗?数据似乎表明,对食品的需求急剧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社会消费品零售数据,8月,粮油类商品的零售额增长44.0%,肉禽蛋类增长45.2%,远远高于去年同期的水平。但这种快速增长是由食品价格上涨引起,扣除涨价因素之后,食品需求并无明显的膨胀,基本上与去年持平,肉类的实际需求甚至有所减少。再看产量的数据,则可知道食品价格上涨主要是由供给增长的减速引起。

  显然,问题出在供给方面,没有与需求保持同比增长,需求方面并没有异常的快速增长。那么,对症下药的解决之道应该是改善供给。最近几年,粮食和肉类的供给不是非常稳定,因此价格波动很大,这与农业的特点有关。农业生产还是以散户经营为主,他们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比较弱。在价格上涨时,他们开始扩大生产,结果却可能因为“供给增加—价格下跌”而遭受损失,因此,他们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下降。改善农产品供给,需要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帮助他们规避风险,获得稳定的收益,这就需要财政对农业予以补贴。

  19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粮食保护价制度逐步形成。但这种制度的缺点一是财政负担比较大,二是财政对粮食的补贴大部分由储备粮企业获得,农民只能拿到小部分。于是在1990年代末,逐步缩小了保护价收购的范围。2003年之后,又开始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直接补贴跨过了中间环节,使农民直接受益,但对粮食生产的刺激不是太强。财政对农业的补贴方式还有待完善,保护价收购的范围不应缩小,而是应该扩大,甚至可以从粮食扩展到肉类,因为它能够帮助农民规避风险,对农业生产的激励比较强。在财政收入连年高增长的形势下,应该可以设计出更好的农业补贴制度。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