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通胀未可轻看 强压恐有后患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6日 06:03 经济观察报

  全面的通货膨胀正在逼近中国吗?无论官方还是学界对此都还没有一致的看法。虽然,8月份消费物价指数 (CPI)涨幅达到6.5%,中国百姓正在承受越来越大的涨价压力。

  我们注意到,乐观和悲观的声音几乎同时存在。一般说来,观察者手持不同的温度计,面对同样的数据争议不下,对经济热度和通胀形势的评判说法各异,这是意见分歧的基本原因。从2003年至今,中国数次陷入通胀与否的争论,每一次都没有定论。

  因而,在作出合理判断之前,有必要对当下的各种看法进行梳理。我们也因此发现了有趣的现象。在各种意见中,政府宏观部门的意见多半是乐观的。一些部门的官员认为,目前的通胀主要是猪肉和蔬菜价格上涨所致,并不足以传导到其他领域,随着肉蔬供应量的增加,价格会逐步回落,这种结构性通胀并非全面通胀,中国也并没有大的通胀风险。

  但是学者显然没有那么乐观,对通胀的担忧更为强烈,警惕性也更高。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当前通胀压力已经扩散到非食品领域,未来通胀仍有较大上升风险,另有学者则断言,中国已经处于全面通胀之中。

  中国央行今年的通胀调控目标为3%,6.5%当然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不过,政府官员的乐观也不是没有道理。在国家统计局发布8月份CPI数据次日,

国家发改委即明确,年内不准出台新的政府提价措施,类似的举措,在过去几年间曾屡次使用。一些投行的经济学家预期,在这样的强力弹压下,通货膨胀水平是可以得到控制的。

  然而,学者们的悲观或许正缘于此。如果考虑到行政性调控因素,6.5%的通胀并不反映中国实际的通胀水平和潜在压力。中国从2005年即开始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意在使水、电、油、气等价格更准确地反映资源的稀缺性,但是过去几年间,此项改革启而不动,政府部门担心诱发全面通胀,每每投鼠忌器。

  考虑到这种逐年累加的因素,如何可以轻看当前的通胀压力?而且,扭曲的资源价格意味着对出口产品的变相补贴,这与中国调减顺差的努力是相悖的。如果国际贸易顺差始终居高不下,在人民币币值保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流动性过剩的局面将进一步加大。

  这种局面更值得警惕。

中国经济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归结为流动性过剩。流动性过剩助涨资产价格泡沫,也可能拉高通胀水平。经济学家认为,资产价格与通胀是一对孪生兄弟,两者互相推动,竞逐攀高,当下中国已可看到这样的苗头。

  冻结涨价措施确实可以暂时锁定通胀,但这并不解决根本问题。价格控制也可能传递失真的价格信号,让我们低估通膨水平,果真如此,政策分寸势必难以把握,无论加息或者其他政策效果都会因此大打折扣。一旦通胀开始向其它领域传导时,行政弹压则可能会适得其反,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会放大通胀恐慌。

  在这种时候激进地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调整并不恰当,不过,我们必须未雨绸缪,规划如何消除长期隐患。在中国,市场开始发挥着更基础的作用,如何应对通胀,积累于计划时代的传统经验已难当重任。我们的自信应更多来源于对市场规律的认知,对经济逻辑的尊重。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