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价格控制需要财政加大转移支付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5日 10:41 21世纪经济报道
近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六部门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各地严格控制出台政府提价政策,今年内原则上不再出台新的政府提价措施。 在中国,政府具有定价权的主要集中在水、电、油、气等生产生活基础要素以及公共服务,是构成CPI的重要部分。控制提价无疑是抑制通胀的重要力量,表达政府的政策意图,影响着个人和市场的预期。不过,在一个结构失衡的经济体,设置价格“天花板”只能是一种短期方式,长远来看,仍需要推进价格改革并与相应的财税政策配套,化解中国经济深层次的矛盾。 中国的价格体系可以简单分为政府掌握的要素价格、公共服务价格以及市场化的商品和商业服务价格,为叙述方便,将劳动力价格从要素中剥离列出。2004-2006 年期间,中国原材料的购入价格指数年平均上涨9%,其中“燃料和动力”价格指数年平均上涨12% ,“有色金属材料”价格指数上涨22%,这既有国际输入因素,也因政府进行要素价格改革,水电气油以及土地等价格不断上涨。公共服务价格也在过去几年大幅上涨,但除住宅外,大部分商品价格由于劳动效率提高和技术进步因素,上涨较少,这体现在核心CPI在过去几年增长缓慢。 造成中国经济存在失衡的主要原因是要素、公共服务以及劳动力价格的扭曲,即要素以及劳动力价格偏低、公共服务价格偏高。由于要素以及劳动力价格低廉形成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顺差过大导致国内宽松的货币环境刺激了投资过热,而劳动力价格的偏低直接导致消费不足,公共服务价格过高而社会保障的缺失是高储蓄和低消费的主要原因。 由是观之,化解经济失衡、促进经济内生需要提高要素以及拉动力价格,并降低公共服务价格,过去几年,开始了循序渐进的要素价格上调,并加大对劳工的保护和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来实现这些目的。循序渐进则意味着将出现温和的通胀,若传导机制顺畅则可以摆脱“高增长、低通胀”的窘境,改变失衡局面。但是,由于要素价格提高导致种粮成本加大,引起粮价的上涨,这令年初生猪因成本增加而利润减少,打击了养殖意愿,加之意外的病疫令供给大幅减少,猪肉价格大幅上涨,带动下游肉食加工以及CPI迅速上涨。 尽管在不久前,有关部门仍然表示下半年继续推进价格改革,但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防止通胀蔓延,两者存在冲突,因此,政府不得不暂时停止价格改革,降低社会通胀预期,这并不意味着价格改革已经到位。 在当前比较迫切的情况下,通过行政手段提高被低估的价格比较高效,从长远看,并没有建立市场发现价格的机制。而且行政性的价格调整只是基础要素的调整,必须配之相应的财税改革措施才能发挥系统性作用,形成一个合理的要素价格和收入分配框架后,这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为将减轻当前通胀压力以及解决长期经济矛盾统一起来,为使经济和就业可持续增长与抑制通胀不发生矛盾,当前在暂停价格改革的情况下,政府应加大企业的环保成本以及提高资源税率,强制垄断性国有企业,尤其是受益于要素价格改革的资源型企业向国家分红,加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扩大对低收入者的补贴,加大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以及公共设施的建设。也应实行税务改革,降低中小企业以及服务业的税赋,鼓励服务业发展,防止中小企业因成本提高而面临亏损倒闭。控制提价并不阻碍降低医疗、公共交通、教育等公共服务价格,政府要加强这方面的支出,减轻居民支出压力并刺激消费。 当前的一个主要矛盾是,既需要提高劳动者收入来刺激消费,又不能提高劳动力价格以防止通胀蔓延。因此,政府应该建立农村医疗和养老的保障体系,减轻农民的养老和医疗压力,一方面,将促进农村庞大消费市场的繁荣,消化过剩产能,为企业生存和升级提供空间;另一方面,可以防止基础劳动力价格上涨过快,维持劳动密集企业的生存。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