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次贫困现象不应被遗忘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3日 13:02 大洋网-广州日报

  社评 李龙

  又值高校开学之际,各种资助贫困生的爱心活动随处可见。在广州,“广州一家亲·助广州贫困生圆大学梦”活动的报名和初审工作已于前日顺利完成,716名持有“三证”家庭的学生递交了申请表,并通过了初审,他们其中符合条件的将获得一次性资助。有了这些资助,贫困生们最起码解决了迈入高校的第一个难题。

  然而,与这些有资格接受资助的贫困生相比,还有一些次贫困生的境遇却总是被人们忽视。他们既不是来自于特困家庭,也不是低收入困难家庭,最低生活保障金也将他们排除在外。由于他们不能称为严格意义上的贫困生,所以,那些资助贫困生的活动都与他们无关。

  可是从他们的家庭收入来看,充其量只能说是比特困家庭稍稍好那么一点点,虽说不是很低,但离所谓的中等收入还有一段不小的差距。像在广州,次贫困家庭就指向于那些家庭人均收入超过广州市各级民政部门所规定的“三证”标准,但低于广州市最低工资标准的家庭,或者家庭直系亲属受到重大疾病、重大灾害,超过家庭经济承受能力的家庭。想想这个数量也够庞大的了。

  通俗点说,次贫困家庭就是那些“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家庭。从道理上说,次贫困家庭应该比贫困家庭的生活要“富足”一些,可是正是次贫困这个尴尬的位置,让他们很多时候反倒比贫困家庭还要“贫困”。因为不是低收入群体,所有特定指向于低收入家庭的优惠政策,他们都无缘享受,

廉租房如此,最低生活保障金如此,肉补等临时补贴如此,连对贫困生的资助也是如此。

  事实上,次贫困群体比绝对意义上的贫困群体要大得多。不可否认,经过这么多年的快速发展,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是随着这部分人的脱贫,在没有找到快速致富的路径后,他们又迅速加入到另一个群体——次贫困家庭。“温饱没有问题,就是没钱花”,可谓是他们真实生存状态的写照。特别是在当下生活成本不断攀高的生存状态下,生活对于他们来说,在摆脱饿肚子之后又突然面临着其他一系列的困境。

  他们虽说不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但是这群“夹缝”里生存的次贫困家庭不得不自己支撑起一切,他们不能像贫困家庭那样可以享受政府提供的各种减免和补贴,即便是社会团体组织的各种慈善救助活动,通常也与他们无关。而当现下的中等收入家庭都在为不断上涨的物价而开源节流之时,可想而知,次贫困家庭的生活又是何等的艰难。

  面对着这个不断壮大的次贫困地带,虽说目前财政还难以做到应保尽保,但至少在制订各种优惠政策时不能将其遗忘。不让一个贫困生失学,一直是各地教育普惠的一个目标。但在这个口号之下,政府所能惠及到的只是少数最贫困的学生。而有些次贫困生,面对着高学费,往往选择了退学。如何弥补政府资助暂时不能顾及的次贫困生“盲区”,进一步引申至如何帮助次贫困家庭在困难时期渡过难关,在解决温饱后进行创富,以及如何合理审视次贫困现象,都值得我们深思。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