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马红漫:应对流动性过剩需要顺势而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2日 11:34 大洋网-广州日报

  对于尚处于发展中阶段的中国而言,需要资金供给的经济领域很多,如果能把流动性过剩带来的超量资金供给使用得当,反而会给经济发展带来益处而非风险。而让风险转化为益处的关键就在于金融中介机构的完善。 

  马红漫 (财经评论员)

  尽管之前各界对于8月份CPI涨幅创出阶段高点早有心理准备,但是最终6.5%的涨幅数据还是让市场多少有些惊讶。某机构对24名资深经济学家进行的调查显示,多数经济学家认为8月份中国CPI同比将上涨5.9%。然而,最终公布的数字几乎是之前全部预测的最高值。这一CPI涨幅创下了1996年12月以来单月涨幅的新高。

  当然,感到出乎意料的或许只是市场的参与者,货币政策的调控当局对于这一数字似乎早有准备。这从近来明显加快的多样化调控政策可以清楚看出:8月29日,首批面向境内

商业银行发行的6000亿元特别国债正式发行;9月4日,央行首次向市场“零售”了100亿元首批特别国债;9月6日,央行又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至12.5%,回收了1800亿元流动性;9月7日,央行又发行了1500亿元定向票据。9月10日,
财政部
宣布直接针对市场发行2000亿元特别国债。

  一连串的紧缩性调控政策令人眼花缭乱,而以特别国债为代表的新型调控手段让央行的调控工具更加多样化。这些政策工具的轮番使用,透露出的信号非常明确,那就是力求通过密集出台的紧缩性政策避免宏观经济走势由偏快转向过热。而从未来政策预期看,根据央行“实现正利率”政策目标,按照各方对全年CPI涨幅4%~4.5%的预测,年内甚至还可能出现两到三次的加息动作。未来的政策紧缩会更加强烈,而不是有所减缓。

  流动性过剩是当下宏观经济运行的“大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也是因此而来。从直觉看来,流动性过剩带来的货币供给增加确实有可能导致通胀压力增大,而CPI涨幅的屡创新高也印证了这一逻辑。然而,如果仔细剖析造成CPI的结构性因素,毫无疑问,食品性商品价格的大幅上涨才是主因。8月份,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8.2%,涨幅远远超过其他类别。可见,造成总体价格指数上涨的动因是结构性的,但是货币政策却因其总量属性而未必能够实现“精确调控”的目标,而对于强烈紧缩性政策所可能引发的一些负面效应,同样也应该得到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首先,我们需要关注海外市场的一些微妙变化。美国的次贷风波愈演愈烈,刚刚公布的非农就业数据疲弱,引发了对美国经济趋冷的担忧。最近一段时间,在华尔街讨论的话题甚至已经从之前美联储“是否减息”,变成了“减息多少”。美国次贷风波因房产市场转冷而引致,美国经济趋冷的背后,其实是全球流动性过剩拐点的若隐若现。而在资金全球流动的背景下,很难会出现美国经济趋冷、流动性紧缩,中国继续长期维持流动性过剩的状况。

  其次,当下各界对于流动性过剩的危害理解的较为透彻,但是却忽视了事物本身的两面性,流动性供给同样可以带来益处。对于尚处于发展中阶段,还没有实现工业化的中国而言,需要资金供给的经济领域很多,因此如果能够把流动性过剩带来的超量资金供给使用得当,反而会给经济发展带来益处而不是风险。而让风险转化为益处的关键就在于金融中介机构的完善。

  从这两点分析可以看出,紧缩性货币政策需要在力度上高度精确把握,力求避免紧缩政策遭遇流动性拐点,否则将会让宏观经济面临硬着陆的风险。同样的,对于

资本市场的价格泡沫需要客观判断,其实并非是资本市场本身有问题,而是金融中介机构建设不到位,更多的资金无法获得宣泄渠道使然。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放行融资项目增加资本市场的融资需求,而不是简单地去打压股价,才是更加理性地调控政策方向。应对流动性顺势而为要好于筑堤拦坝,这个更加考验管理部门的“大智慧”。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