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除非穷尽手段 高校食堂慎涨价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2日 02:52 新京报

  近段时间以来,高校食堂涨价被舆论高度关注。涨价引发了部分学生的质疑,也引起了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教育部派出3个检查组分赴广州、南京、天津三地检查;北京市教委下发通知,禁止高校食堂涨价,并准备给高校食堂发放补贴。

  近期以来,国内的副食品大幅度上涨。当整个社会的生活成本都在上涨时,高校食堂显然也无法“置身事外”,毕竟它同是社会的一分子,而不是一个“孤岛”。

  对一些食堂承包企业来说,如果它在涨价风潮中维持饭菜的价格不变,却玩各种猫腻来压缩成本———比如饭菜分量缩水,或者使用低价而质差的原材料,这可能比涨价更侵害学生的利益。所以,为保证饭菜的足量可口,涨价也许是“最不坏的选择”。当然,那些借机敛财、高得离谱的涨价,或者涨价的同时饭菜质量降低,是不能容忍的,教育部门应该严加查处。

  不过,学校和食堂承包企业也应反思:为什么合乎市场规律的涨价,许多学生却不能理解。

  这就暴露出学生与学校、企业沟通机制不畅的问题。在大多数高校,学生对于学校食堂管理的参与不足,从食堂招标过程中对企业的选择,到食堂日常运营的监管,以及饭菜价格的制定和调整,学生往往被置身事外。权利的匮乏,信息的不透明,即使是一些合理的举措,也会使得学生常常出现猜疑和不满。长期以来,关于学生和食堂矛盾的个案并不少见。因此,若让合理的涨价取得认同并不难,关键在于,学校是否能做到信息公开,让一切都能看得明明白白,并让学生参与调价的决策过程。

  当然,更需思考的是,食堂涨价是不是一个必然的选择?作为食堂经营企业而言,它的成本是多方面的,食物原材料成本上涨,那么其他成本是否应想方设法压缩,即便是高昂的原材料成本,也不见得没有压缩余地,例如

武汉大学就通过从农副产品基地购进原料,降低了成本。作为学校而言,食堂经营成本的增加是不是必须要让学生来承担,学校能否通过降低承包费,或提供补贴等进行分担。学生是一个经济能力极其薄弱的群体,无论如何都不应轻易增加他们的生活成本,除非穷尽一切手段也无法化解成本上涨压力时,涨价才是一个不得已的选择。

  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高校食堂涨价归咎于食堂承包者逐利驱动,因此,为了确保高校食堂的公益性,应像以前一样,由高校自己经营食堂。此观点显然站不住脚,高校后勤社会化、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虽然出现了种种问题,但总体而言,改革是成功的,对于此次的副食品涨价风潮,许多学校的处理也比较得当,没有轻易将成本转嫁给学生,典型的如

清华大学,自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清华的食堂一直有着很好的口碑。可见,改革的方向并没有错,改革出现了问题,并不是改革本身的问题,反而,它恰恰说明了改革还不够彻底。(北京 媒体从业者韩涵)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