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物价上涨成本蕴含可变因素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1日 11:42 金羊网-民营经济报

    当前物价的上涨,更多的是个别商品类别价格的上涨,而不是全面的物价持续上涨,其中成本推动的因素明显。

    从国际经验上看,在当前以国际收支不平衡推动的信用扩张环境下,贸易盈余国更多的会引起投资过度,引起产能过剩,最终使得物价下跌。

  本报记者

  邱登科

  当前物价的上涨,更多的是个别商品类别价格的上涨,而不是全面的物价持续上涨,其中成本推动的因素明显。

  食品类价格维持高位

  在当前一定的物价上涨预期环境下,判断物价是否持续上涨的关键,在于食品类价格上涨是否有可持续性,以及食品价格上涨推动工资上涨,引起成本上升,进一步推动物价上涨,从而担心成本推动和需求拉动相互作用的循环能否形成。

  对于这次肉禽价格的上涨,由于主要是供给面的因素,属于某类商品相对价格的上涨。因此,只要国家加大对猪疾病的防疫、支农保险等的财政投入,而不是简单控制猪肉价格,肉禽价格会在一段时间后,稳定下来并有所回落,应该不会带来持续、全面的物价上涨压力。

  从粮食市场来看,国内粮食生产连续3年丰收,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小麦和大米等口粮供求基本平衡。我国进口比重较大的玉米大豆等的涨价,主要是受国际市场影响,取决于国际市场的走势。

  然而从国际市场上看,玉米、大豆等价格的波动,主要与能源价格较高有关,美国大力推动生物能源的行为,可能更多的是战略性的,财政给予乙醇生产企业大量的补贴,在经济上并不具有合理性和可持续性。而且乙醇燃料在目前实际运用过程中,仍存在大量问题。在这种模式下,如果玉米等生物能源原料持续不断涨价,在能源价格没有出现相应的大幅上涨、乙醇燃料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必然会要求进一步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减少生产。

  实际上当前还存在其他更经济的替代能源生产方式,因此,玉米等生物能源原料的涨价空间有限。

  总之,从目前来看,食品类价格尽管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维持在高位,但不会出现持续的大幅上涨。

  内需增长仍是长期目标

  进一步分析,对于是否会由于成本推动、需求拉动的相互循环作用而形成物价上涨,有必要结合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加以判断,但从目前来看,条件还不具备。

  我国还处于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不足阶段,将经济增长转变到以内需为主的增长模式上来,仍是我国长期追求的目标。

  从目前来看,一方面仍是产能过剩,需求拉动引起物价上涨的压力并不大。

  目前监控的600多种生活必需品,基本上都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前几年投资快速增长、形成了较强的供给能力,产能过剩的格局并没有根本改变。今年上半年投资增速虽仍在高位,但增速有所下降,消费需求虽有所提高,但仍不能完全吸收投资增长导致的产能扩张。目前的消费水平上升,并没有产生需求过度而拉动了物价上涨。

  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的外部依赖性较强,但外部需求还不会成为物价上涨的推力。

  上半年GDP增长11.5%,其中贸易顺差高达1125.2亿美元,占GDP总量的8%,名义顺差对GDP的贡献达6.7%,实际顺差对GDP的贡献应该也超过4%。扣除此因素,GDP中的国内因素增长率并不高。如果考虑到贸易顺差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热钱流入,实际GDP的增长,更是没有数据显示的那么高。在贸易顺差大幅攀升、今年有望成为世界第一、1~7月份同比增长在去年已增长50.2%的基础上,又增长81.1%,外部需求更进一步大幅增加的可能性不大(近期美国的次按揭危机,对明年美国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尚不确定)。外部需求还不会对我国的供给能力造成压力,即使出现外部需求增长过于强劲,引发国内通胀压力,还可以通过提高

人民币升值幅度,减少部分外部需求来缓解。或者说在供给面出现紧张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与国内物价上涨,具有一定的替代性。

  物价与资产价格上涨联系并不密切

  当前工资水平有所上升,部分地区也已出现“民工荒”现象,但从总体上看,劳动力在我国目前仍然相对充裕,其议价能力较弱,工资、尤其是实际工资上涨的难度较大,目前更多的是其他非工资性收入、一些垄断性行业的工资上涨较快。因此总的来说,当前工资

  的上涨,并没有超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是表现为企业利润连续三年较快增长,或者说工资上涨产生的购买力(需求),并没有超过其自身创造的商品(劳动生产率),因此还不会导致需求过度,引发通胀。

  总之,我国粮食价格水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将维持高位,也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价格传导,短期内也会出现物价环比的轻微上涨,但在国内产能仍过剩,人民币升值压力的环境下,物价全面持续上涨(即发生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不大,不必过于担心。

  从资产价格对物价的影响来看,当前资产价格上涨对物价的拉动效应不明显,甚至出现相反趋势。

  近两年在人民币升值预期、流动性过剩、经济增长强劲的推动下,资产市场持续繁荣,使得社会收入中,有相当的部分已配置到房产、

股票资产上。2005年、2006年、2007年的第二季度,居民家庭拥有的最主要金融资产中的储蓄存款占比,从68%、66.5%下降至52.3%,累计下降15.7个百分点。因此,尽管存在物价上涨的一定预期,但不容易出现我国历史上曾出现的“抢购”风潮,引起物价上涨失控。

  居民消费意愿连续下滑

  从理论上看,资产价格的上涨,会产生一定的财富效应,在供给紧张的情况下,易拉动物价上涨,但资产价格上涨,也会出现“替代效应”。在资产价格上涨预期强烈的情况下,公众将压制当期消费,将更多的资金配置在资产市场。

  我国储蓄文化较浓,资产价格上涨过快,“替代效应”要比“财富效应”来得大。从实际情况看,目前中国资产规模确实增长很快,但相对规模仍然不大,加上产能过剩的因素,资产上涨引发的财富效应,还不会引起供给的全面紧张,继而产生通胀。相反,资产市场的持续火爆,反而对耐用品消费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央行的调查显示,居民消费意愿已经连续三个季度下滑,从2006年第三季度的28.2%,降至2007年第二季度的19.5%,下降近8个百分点。居民大额支出消费意愿回落,与投资股票和基金的意愿连续攀升的运行轨迹相反,即在当前股市高涨的诱导下,部分居民已出现暂缓消费的倾向。

  物价最终会下跌

  从国际经验上看,在当前以国际收支不平衡推动的信用扩张环境下,贸易盈余国更多的会引起投资过度,引起产能过剩,最终使得物价下跌。

  日本1980年代末的泡沫经济,美国2002年的高科技网络股泡沫、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中,虽然各国资产价格都出现了大幅上涨。但CPI等反映商品价格的指标,并没有出现大幅上涨、日本的通胀率不到4%,美国不到3%,韩国不到5%,

马来西亚不到4%,泰国不到6%,在各自的历史上,都处于较低水平。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