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少谈东西 多做实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08日 10:22 21世纪经济报道

  文/黄益平

  中国近30年的经济改革其实是有意或无意地运用现代经济学理论的过程。迄今为止的改革主要解决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在宏观层面以市场替代计划来分配资源,二是在微观层面改善激励机制同时增加决策自主权。但是要素市场改革明显滞后,既促成了短期的高速增长又引发了一些结构性矛盾。

  “西方经济学”能否指导中国经济改革,历来是一个存在很大争议的问题。我们首先应该考虑放弃经济学科分类中“西方经济学”这一不科学的名称。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其实就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分支,况且其最初也源自西方。因此只有一个现代经济学,并不存在东西方的区别。

  对于现代经济学能否应用于中国实践的担忧,其主要依据就是理论可能不符合中国的国情。毕竟现代经济学最初是从西方成熟市场经济中总结出来的,况且任何理论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必须充分考虑具体情况,不能简单地搞教条主义。

  但现代经济学之所以博大精深,正因为它并不是僵硬的,它既能概括典型市场经济的特征,也可以分析经济发展或转型中的特例,同时理论本身也仍然在不断发展中。起码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在中国发现有现代经济学完全无法解释的经济现象。有些初看起来似乎和理论是矛盾的,但后来证明仅仅是过渡期现象。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中国的乡镇企业,上世纪90年代初期,乡镇企业一度占到全国工业生产总值的1/3,并创造了约一亿个就业机会。与典型的市场经济企业相比,乡镇企业起码存在两方面的差别,一是它们散落在广阔的农村而不是在交通、信息便利的城市,二是它们主要采取集体所有制,产权的界定往往不是非常清晰。

  乡镇企业的实践一度被称为中国伟大的制度创新,有些甚至妄言现代经济学已经在中国破产。其实乡镇企业的形成与发展是当时特定的制度环境下的结果,所以说它们并不是先进的经济制度,要说它们有进步意义无非是与原来的计划体制相比。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庞大的乡镇企业部门转眼间土崩瓦解,被更先进的企业制度逐出了历史舞台。

  这一事例说明,要有效地将现代经济学应用于中国的改革实践,必须既要精通理论又要了解实际,两者缺一不可。教条主义很可怕,不懂装懂同样的要不得。

  对于现代经济学理解的不足可能限制了经济政策争论的质量。我们在政策论战中所常见到的往往不是深入的经济学分析,更多地是以大帽子压人。通常获得道义优势的有效辩论策略就是将对方判定为“不了解国情”或者“特殊利益集团的代表”。我们不否认实际生活中存在“本本主义”和“阴谋论”的现象,但即便如此争论的论据还是应该建立在经济学分析之上,扣大帽子无助于对真理的追求。

  以目前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发展来证明现代经济学已经在中国破产其实是很幼稚的。现在投资占到GDP的45%,出口占到GDP的40%,经常账户盈余已经接近GDP的10%。中国占世界各类原材料消费总量的比例也高达1/4到一半。历史上的经济大国包括高速增长期的美日都没有达到过这样极端的水平,其潜在的风险是显而易见的。

  过去几年结构性矛盾没有爆发,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生产率提高消化了快速上涨的成本压力,二是出口增长遏制了国内过剩生产能力的蔓延。但这些有利因素也可能转化成风险,尤其是外部需求能否保持高速增长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因素。无论是美国经济萧条还是中美爆发贸易战争都将导致中国出口的严重滑坡,从而可能对企业利润空间、银行资产质量甚至经济增长造成重大影响。所以说尽管过去几年宏观经济形势非常好,但平衡经济增长的任务反而就变得更为迫切了。

  对股票市场的分析其实更直截了当,关键就是看投资能否得到持续的回报。现在价格水平这么高,任何有经济学和投资常识的人都能看到其风险。当然有泡沫也不一定会马上破裂,当前起码有两大因素支持超高的市盈率:十分充足的流动性和高速增长的企业利润。但这两个因素也随时存在逆转的可能性,央行已经一再抽紧银根,同时疏导一部分资本流向海外市场。如果美国经济走入萧条,中国企业的盈利状况也会受到明显影响。一旦市场发生变化,金融和经济可能出现震荡。

  因此在我看来,现在的问题不是经济学是否适用,而是如何更好、更多地用现代经济学来指导我们的政策实践。要做到这一步,我们首先要把经济学基础打好。我还是认为经济学的精髓在于其原理,而非数学。数学是当代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但我们知道有许多数学造诣一般的杰出的经济学家。同时经济学也确实需要不断发展,在应用中要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切忌死搬硬套。

  更重要的是,经济政策分析和争论的质量必须提高,不能再纠缠于所谓“阴谋论”的套套。其实一个学者代表了一定的经济利益,这不奇怪。作为社会人,又有多少人可以称是真正完全独立的?但关键是要摆事实讲道理,通过争论找到对全体老百姓和总体经济最优的政策选择,而且眼光不能仅仅局限于眼前。

  (作者系花旗集团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经济学教授。本文观点仅代表个人意见)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